English

林岗和庞:风华岁月与自为世界

2010-06-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苗苗 我有话说

作为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培养的第一代画家,林岗和庞亲历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和时代的变革,他们不畏艰辛,在坎坷曲折的美术发展之路上坚韧前行。他们的艺术探索,不仅透溢出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痕迹,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文

化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也体现出在艺术上的理想和探索的精神。他们曾共同描绘记忆中的峥嵘岁月,合作完成了留存史册的巨幅历史画,也曾一起投身国家文艺建设,留下了大量反映新中国自然和社会景观的佳作,更因为对艺术纯粹的理想而于风格语言上别拓新途,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貌。作为中国油画界的伉俪画家,岁月铸造了他们共同的风华,他们的精神呈现出自为的世界,将他们的艺术并置一起,更能分别显示各自的魅力。

林岗后来走向油画领域。在前苏联美术界提倡“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中,他在涅瓦河畔的列宾美术学院接受了油画的全因素训练,尤其通过强调对象结构的研究,熟练地掌握了“苏式”油画的造型方法。但是,他在获得塑造人物和风景写生技能之时,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语言表达的创新。在大量的习作中,他主动探索色彩运用与空间处理的新关系,体现出弱化明暗对比、注重色彩造型的追求,通过几个大的色块勾勒出对象结实的形体,形成画面简练、概括又不失整一的特点。林岗对绘画语言的自觉与创新能力在他回国以后的作品中亦可见一斑。从《开荒》、《静静的黄河》、《干旱的陕北》一系列作品中看到,相比用素描的明暗关系营构空间,他更在色彩语言上找到了广阔的自由表现,将黄土高原的辽阔无边和奇特的地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林岗的创作不仅具有留苏画家的普遍特征,也逐步形成了艺术趣味和审美倾向上的个性。

与林岗循序渐进在积淀中演变的道路不同,庞的艺术一开始就显露出自由抒发的才华和受家学熏陶的气质。从现存1948-1949年间创作的静物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极为感性的秉赋,落笔着彩具有西方现代艺术的意味,相比起同时代的画家,她的艺术旅程更多地体现出“另类式”开端。进入50年代到60年代,当整个中国画坛都在讨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论题时,庞用女画家特有的对生命的关切回应时代的创作思潮。看她这一时期的作品,赋彩勾画中洋溢着对生活的敏感和对大自然的抒怀。无论是描绘少数民族多姿的风韵,还是抒写南方风景的葱郁景象,在当时普遍的写实范式里,她的作品突出地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向,流畅的笔触和明朗的色彩营构出清爽荫润的氛境。特定的社会背景让庞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和到生产一线体验生活,在大自然与现实生活间的行旅和写生中:庞如诗人般在大自然中采撷与内心世界相呼应的物象,传达出感性的兴味;在生活中拾取与心理意绪紧密相联的情愫,跃然成生动的表达;在实景中信手选取天然的构成,幻化为抽象的形式。实际上,庞在1956年赴桂林及云南收集绘画素材之时,就已经开始抽象画的构思,她意欲“将云南再生根大榕树画成盘根错节的抽象画,并且希望作品能够‘动’起来”。这些表达的冲动尽管没有得到及时的实现,但是它们隐含在画家心中,成为后来风格变化的内在动因。

正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林岗和庞的艺术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他们二人合作与互补的创作阶段。林岗对画面整体的理性控制与庞敏感的情绪和精到的细部处理相融相通,形成了新的历史画面貌――如果说《十里长街》是画家自觉的现实主义创作,那么林岗和庞合作的《万里征程诗不尽》、《峥嵘岁月》等作品则在现实之内注入了画家浪漫的情怀。他们为收集创作素材旅行写生,既在构思上形成清晰的认识与创意,也在表现方法上把历史的场景与现实的自然景物叠印起来。例如,在《万里征程诗不尽》中,他们既营构了作品的宽远空间,同时也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强化主题,毛泽东主席在马背上推敲诗句平仄之时右手在腿上轻叩的动作让情节变得自然而然,远方耸入云端的崇山峻岭与近处丛簇的鲜花洋溢出伟人和景色、对象与主体之间互文的诗意,阔略、坚实的主体造型与书法般奔放的笔触形成了视觉上的张力,使历史画的主题充满吟咏的诗意。在今天回溯革命历史画创作的诸多经典作品,可以说林岗、庞的作品是一种“抒情现实主义”的风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