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老牌主流文学期刊《收获》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为《收获》要与郭敬明"联姻"在长篇小说专号(2010春夏卷)上全文刊发郭敬明的最新长篇小说《临界・爵迹》。尽管早有吃“螃蟹”的《人民文学》,尽管《临界・爵迹》发在“延伸阅读”栏目里,尽管还同时刊登了两篇评论文章,尽管执行主编程永新表
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有人甚至表示,有郭敬明的这一期《收获》自己坚决不买,以示抗议。
其实,抗议也是白抗议,你不喜欢郭敬明,人家自有喜欢者,而且喜欢的人还不少,否则他的书也不会畅销。《收获》杂志社也不会担忧小说专号“砸”在自己手里,一是小年轻们喜欢郭敬明的文字,二是有“前车之鉴”,去年7月25日上市的收录郭敬明《小时代2.0之虚铜时代》的《人民文学》600期专号两天就脱销了。一个显著的现实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愉悦性”文学要比“陶冶性”文学更流行更吃香,纯文学作家即使有再多的“酸溜溜”也是枉然。正如《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所说,郭敬明多部小说销量都已超过100万册,是其他作家包括知名作家遥不可及的。虽然销量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唯一尺度,但足令纯文学作家尴尬不已。
多数读者认为,在中国文坛地位举足轻重的由巴金等文学巨匠创办的曾发表过余华、贾平凹、宗璞等名家杰作的《收获》上,发表一个一直都很有争议的郭敬明的类型小说,与《收获》发表纯文学的定位不符,大有向市场低头之嫌。其实,这样的评价并不妥当。第一、在文学全面滑坡的今天,《收获》每期10万册的发行量,还是相当惊人的。第二、相当一部分纯文学期刊不是停刊就是举步维艰,想方设法自救,比如低下高傲的头刊登企业的形象策划和整版广告,开始了以广告养文学的尴尬时代。在这种文学普遍尴尬的大语境下,别的文学期刊可以广告养文学,《收获》怎么就不能登载郭敬明的《临界・爵迹》呢?
或许,《收获》杂志社也不得不承认,《收获》正在积极而自觉地“入世”。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纯文学期刊也应与时俱进,这是“生存之道”,所以对《人民文学》《收获》与郭敬明的“联姻”,即使有郭敬明借此“上位”的嫌疑,也没有争议的价值,况且《收获》不过是多一条路走走而已。当然,文学的“正义”是必须坚持的。尽管文学的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陶冶性”还是世界文学的主旋律。尽管“愉悦性”文学也有存在的空间,但在我看来,要想长久地存在就必须蕴含“陶冶性”,否则就是过眼云烟。"陶冶性"是文学的灵魂,《收获》“入世”可以,但必须保持传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