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收毕业照全貌/钱耕森供
中华读书报2010年4月14日第5版右上侧,刊登了蔡元培与其他十二人的一帧照片。显然,这是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很珍贵的
这张照片旁边的文字说明是:“蔡元培(一排左二)时期的北大名教授:陈独秀(一排左三)、梁漱溟(一排左四)、冯友兰(二排左一)等。”
这个文字说明,并不长,比较短,但是对不对呢?
并非全对。因为,与事实有出入,不太符合历史本来面貌。主要错误有以下四点:
其一,冯友兰(1895―1990),不是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名教授,而是蔡元培时期北大文科哲学门的一个学生,一个应届毕业生。冯友兰1915年暑假于上海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毕业后,就在上海考入了北京大学法科。9月到北京入学后,申请改入文科中国哲学门。三年后的1918年暑假,毕业于北大。离校返回故乡河南开封,9月起在河南第一工业学校教语文和修身两课。1919年6月考上了公费留学,于同年冬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当研究生。1923年暑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即返国。暑假后开学,任中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前身)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冯先生的教授生涯始于此。1925年9月起,冯先生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26年2月起,冯先生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燕京研究院导师,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又兼北京大学讲师,讲授西洋哲学史。1928年8月起,冯先生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秘书长。至此,他才感到“满意”,不再变动了。他说:清华“可以作为我的安身立命之地,值得我为之‘献身’,所以就呆下去了,一呆就呆了二十多年,一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才被调到北大。”他在北大继续工作到1990年逝世为止。
蔡元培(1868―1940)说:“综计我居北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十年有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具体说来,蔡先生于1926年12月26日,由大总统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到校视事。1922年底、1923年初,辞职离校。
对比他们俩人,就不难发现:1,冯先生比蔡先生进北大早一年半;2,蔡先生是校长,冯先生是学生;3,他们师生俩在校的共同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半,因为冯先生于1918年暑假本科毕业后即离校;4,冯先生再进北大是1926年,还不是教授,只是兼职讲师;5,冯先生于1952年始作为北大的专任教授,但这已是蔡先生于1940年逝世后的第十二个年头的事了。
其二,梁漱溟(1893―1988),也不是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名教授,而是蔡元培时期北大文科哲学门的一位讲师。“1917年10月,梁漱溟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讲印度哲学。”该课原由许季上,“12月5日后,由梁漱溟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8-30页)梁先生自己说:“近中四川报纸有传我初投考北大未见录取,后乃转而被聘为教授者,非事实。――(那时蔡先生以讲师聘我亦非教授。)”(梁漱溟:《忆往谈旧录》,第99页)
其三,照片上共有三排原十三人,第一排坐着的是蔡校长和四位老师,原共有八位,现少了三位;第二排和第三排站着的都并非是教授,当然更非是名教授,而只是一群学生,都是冯先生的同班同学,原共有十三位,现少了五位。
其四,这张照片,就不能称之为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名教授的合影,而只能称之为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哲学门第二届毕业生与部分老师的毕业纪念的合影。
这张照片的来历,读书报发表时未作交代。但是,我一眼看到,似曾相识之感则油然而生。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是二十五年前的1985年。头一年的1984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我的老师冯友兰先生于1981年撰写成的自传――《三松堂自序》一书。承蒙冯先生当时就惠赠给了我一本,我时常翻读,爱不释手。冯先生在这本书的卷首,刊载了10张照片。其中第5张照片,就是读书报所发表的照片的全幅,共有二十一人,比读书报的多九人。读书报剪裁的结果,少了三位老师和六位学生。剪裁,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说明则一定要忠于历史事实,一是一,二是二,而决不能随意乱说,一定要对古人负责,也要对今后的读者负责。
冯先生对这张照片,作了两点说明。其一,在照片的右边对蔡校长、文科学长陈独秀、教授马叙伦和梁漱溟以及他自己的所在位置一一作了说明。其二,在照片的下方交代了这张照片的缘由:“一九一八年六月在北大哲学门合影。”冯先生的说明是以事实为据的。这根据就在这张照片本身的顶部的一行字,当时就写明有“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摄影,民国七年六月”的二十二个字,把这张照片的缘起说得一清二楚。这张照片,又收在《三松堂全集》第1卷卷首的第四帧,把《三松堂自序》单行本里的两个说明合二为一,放在照片的左边,照片更清晰。
与此同时,冯先生在这本书的《三大学/第八章北京大学》里,对这张毕业照,还讲了一则很有趣的笑话。他说:“在我们毕业的时候,师生在一起照了一个相,老师们坐在前一排,学生们站在后边。陈独秀恰好和梁漱溟坐在一起。梁漱溟很谨慎,把脚收在椅子下面;陈独秀很豪放,把脚一直伸到梁漱溟的前面(本书图片第四幅)。相片出来后,我们的班长孙本文给他送去了一张,他一看,说:‘照得很好,就是梁先生的脚伸得太远一点。’孙本文说:‘这是你的脚。’这可以说明陈独秀的气象是豪放。”(《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72页)冯先生说得绘声绘影,多么的风趣啊!
今年,适值蔡先生逝世70周年,冯先生诞生115周年暨逝世20周年之际,让我们多了解点这两位先贤的本真吧!
钱先生上文所正之误,系本版编辑想当然所致。谨向钱先生致谢,并向读者致歉。――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