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是一部诗歌发展的历史。然而,许多人在谈起诗歌时,只重视诗歌与诗人个人的关系,却忽视了诗歌与国家的关系。实际上,诗歌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许多朝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文化也非常兴盛。反映在诗中,自然地就能表现出高昂的格调
尤其是唐代,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盛世。疆域辽阔(面积最大时多达1400万平方公里),国家强盛,人们的心情比其它朝代和同时代的其它国家也更加豪迈奔放。所写的许多诗作自然地也更加意境壮美,气势雄伟。如李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写得语调铿锵,感情豪放,给人以气势雄壮的感觉。其它朝代许多人眼中萧条冷落的景象,在唐人看来也变得焕然一新,充满蓬勃的活力。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野鹤一行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使人读后,也都能奋发振作,
积极向上。即使是写哀愁的诗作,许多人也写得慷慨激昂,豪气冲天。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满怀激愤,异常悲壮,饱含震撼人心的力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激情洋溢,气冲斗牛,给人以“哀而不伤,愁而不怨”的印象和愁而思进、不甘消沉的感受,能启发人们珍惜美好时光,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特别是面对强敌的威胁和死亡的危险,许多人更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诗人和同袍们在即将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之际,毫不畏惧,坦然如常,十分豁达洒脱,令人敬佩不已!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英雄主义、浪漫情怀和坚定信念,更令读者热血沸腾,壮怀激烈,深受感染和激励。因而,唐军将士在与外族的敌人战斗时,大多能英勇无畏,屡建奇功,令敌人闻风丧胆,多次获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之类的重大胜利,使国家威名远播,称雄世界。
国家的强盛,使得国民勇敢、豪迈和自强,诗作也自然地壮美、豪放――诗作的昂扬、豪壮,反过来又能促使民众的更加自信、坚强,进而促使国家的更加繁荣昌盛,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从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被称为“亡国之音”的反面教材上,也能充分地看出诗歌与国家兴衰的密切关系)……希望我们中华儿女能多读壮美的诗篇,多写雄壮的诗作,重振诗国的雄风,激发人们满怀豪情壮志,时刻自强不息,促进国家的更加繁荣、振兴与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