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从华夏早期先民“百兽率舞”那里孕育了“龙飞凤舞”的“礼乐文明”,并由此构成了后期中华艺术追求“诗、乐、舞”的“乐舞精神”之原发性动机。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生成基因,更在其后历史发展途程中化为血肉灵脉,从而成为当下解读中华艺术的美学锁钥。
“乐舞
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制度文化,以及“诗歌”、“音乐”、“舞蹈”等不同艺术类型;从本质上言,经过若干世纪的岁月风化,它早已化为一种无形的精神意绪,作为一种本体精神贯通于各种艺术之中,并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琴・棋・书・画”就是中国传统士人们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的方式。其时的人们,举凡弹琴、吟诗、下棋、作画等等,在现代人眼里,似乎是那么的富有诗意,不啻就是一种艺术行为,可在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然,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其中就有某种早已寓于其中的“乐教”功能在。这种“以文教化”、具有浓厚理性色彩的观念并非以高头讲章的形式出现。板着面孔训人,固然也有一定作用,但古人却以一种更为符合人性的方式来实现。他们往往在游戏中注入精神净化的因素,以防止“畸趣”现象的发生。如果说,当下我们所高扬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所谓的“人文关怀”舶自西方,那么,通过“游于艺”即可发现,其实中华先民们早已施行了数千年。蜚声世界的“礼仪之邦”直接建基于传统的“礼乐文明”当非虚言,或许就是一种典型的“寓教于乐”方式。这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的。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说中国传统艺术丛书”旨在通过乐舞篇、戏剧篇、书法篆刻篇、绘画篇、雕塑篇、工艺美术篇、建筑篇、民俗篇等8本图书,来感应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根系,逐渐接近祖国文化跳动的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