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恺撒:千载之下难论定

2010-06-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曦 我有话说

作为世界历史上头等重要的人物之一,有关恺撒的文献和评述是如此之多。正像本书译者王以铸先生在译序的开篇所说,即使是只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也能从历史教科书中知道他的名字和若干事迹,而文艺爱好者则更可以通过题材庞杂的小说、戏剧(特别是莎翁的作品)接触到他的形象。但我们是否可以因此就信心满满地说,我们

已了解恺撒其人,知晓其在风云际会的古罗马共和国后期种种作为之后的历史真实?事实恐怕远非如此。

几千年以来,人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目的,为恺撒的形象蒙上迷幻的面纱――有人说他是从青年时代就心怀天下的伟大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个凶残的独裁暴君,长久以来莫衷一是。即使是对以罗马史为业的学者,如何评论恺撒也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恺撒评传》的作者乌特琴柯当然深谙此中纷杂,因此本书即以“世界史学中的恺撒形象”开篇。

在作者所引述的恺撒同时代人的评价中,我们最熟悉的也许就是著名的西塞罗了。在考察了西塞罗的传世作品后,作者发现,西塞罗至少在不长的时间里发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较私人性质的通信中,恺撒是一个政治上的阴谋家和冒险家,是一个极力想推翻共和制的独裁向往者;在内战前后,恺撒成了西塞罗眼中堕落的强盗和国家的耻辱;但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中,恺撒又以一个杰出的统帅和明智的政治改革家的形象登场。由此似可得出一个结论:由于利益攸关,在对待恺撒的问题上,西塞罗是一个玩弄权术、两面三刀的骑墙政客。因此,西塞罗的评价不能反映真实的恺撒。至于真实情况是否如此,读者似乎可以见仁见智。译者王以铸先生的看法是,西塞罗是个爱国者,但他爱的是共和制度的罗马。当恺撒的战争大扬罗马共和国的国威时,他赞颂恺撒是真情实感;但当恺撒大权独揽,颠覆共和传统,逐渐走向独裁道路时,他对恺撒的指斥也同样出于热爱共和这一政治标准。因此更中肯的评价也许应该是,西塞罗是政治家,但不是政客,他的行为是政治斗争,而非政治阴谋。

至于现代史学塑造的恺撒形象,以蒙森为代表的神话论无疑掌握了主流话语权,并对长期以来的西方史学持续产生巨大影响。在蒙森看来,恺撒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天才人物,他把各种成分和“集团”团结在自己的统治之下,施行一种超阶级、超阶层的政策,结果是希腊和罗马的“民族”的复活。恺撒的目的是恢复古代王权,但同时又保持了对自己少年时期民主理想的忠诚。而且,由于恺撒征服了高卢,使西方各民族罗马化,因此恺撒还是欧洲全部现代文明的始祖。蒙森对恺撒的造神运动,其实并没有脱离史学评论的宿命:发时代之声,抒一己之理想。蒙森身处的时代,欧洲正经历古典文化的第二次复兴,行动者的形象代替了人文主义者、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这些行动者身着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将以恺撒为首的古代英雄重新召唤到了历史的舞台之上,为自己的时代和理想发声。当时德国1848年革命以自由资产阶级的惨败告终,德国仍处于分裂状态。蒙森作为自由资产阶级的一分子,梦想着能在某种超阶级的、然而是民主的君主政体下把国家统一起来,而恺撒正好是这一理想的最佳代言人。

在对古代及现代的恺撒评论者进行综述的同时,作者乌特琴柯还特别批驳了在评价恺撒的问题上存在的目的论。恺撒出身显贵,有强烈的功名心和毅力,这当然无可争辩,然而在当时的贵族子弟中,这样的青年并不少见,他们都有类似的性格特点,并且踏上了相同的从军或从政的道路。在恺撒的的青年时代,没有发生任何事情能预示他未来的远大前程,在命运的眷顾方面,恺撒远不如庞培那样是一个幸运儿。对庞培来说,一切都是唾手可得,二十几岁就被苏拉冠以“伟大的”名号,并且还被残暴、傲慢的苏拉破格允许庆祝凯旋。恺撒却从无这样的好运,他绝不是轻易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在三头形成之前,他的事业甚至可以说是接连不断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因此,一切目的论的评价用在恺撒身上是全然错误的。

在通过各种古典文献传记展现恺撒的杰出才能和丰富性格之后,作者的主旨并非要在前人的种种评述之后,对恺撒做出贬、颂或其他折中路线的最终定评。作者认为,相隔千余年的遥远时空,任何试图还原恺撒原貌以便做出是非评价的努力都是徒劳和不恰当的。比是非评价远为重要的,或许是恺撒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因此,在本书的终章,作者指出,恺撒的失败并非其个人的失败,而是罗马从共和向帝国过渡的必然结局。作为军事将领和广场政治家,恺撒的勇敢、坚韧、灵活和狡猾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恺撒身处的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需要的是一个顺应罗马历史发展,审慎、富于心计和常识、国务经验丰富的帝国体制的创建者,而非纵然有摄人光芒的才华,但感情冲动、锋芒毕露、缺乏妥协与节制的领袖。从这个意义上说,注定是具有上述秉质的屋大维――而不是恺撒――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伟大如恺撒者,也只是历史车轮前进中一个无法避免的牺牲者。

本书是前苏联著名罗马史专家乌特琴柯的最后一部著作,尽管也采用了当时通行的辩证主义历史观,但通观全书,很少能发现上世纪中期苏联出版物中惯常的教条色彩。本书作为一部评传,夹叙夹议,非常生动,作者不做专断的结论,而随时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值得一读。至于作者的观点,读者当然可以见仁见智。

《恺撒评传》,[苏]乌特琴柯著,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4月第一版,53.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