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学”何以“热”起来

2010-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姚奠中   刘毓庆  &nb

sp 郭万金

刘:前天有一位南开大学的朋友来太原。说起国学时,他就很不理解地说:“国学怎么就会热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他并且说:“这可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搞起来的,要充国学大师,所以有意炒作。用不了多久就会退烧的。”

郭:现代媒体的炒作确实炒出了不少“大师”,不仅限于国学,各式各样的大师名号充斥在了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之上。

姚:确实,现在所谓的“国学大师”太多了。连一些不三不四的学者,也成了“大师”。但说“国学”是这些人炒作起来的,这恐怕不一定。因为我们看到更多的国学爱好者,是一些普通的百姓,并不是什么学者。相反相当多的学者对国学却抱着怀疑的态度。靠所谓的少数冒充大师的学者,是不可能搞出这么大的动作的。

刘:关于“国学热”,我有个不成熟的看法,不知是否正确?国学兴起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层百姓,更多的是学生家长;一是海外学人。这两个方面的人士,关注着两个不同的问题。一是“天下亡”的问题,一是“人类亡”的问题。所谓“天下亡”,用顾炎武的观点说,就是仁义充塞,至于率兽以食人,道德沦丧到了极点。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道德观被淡漠,为金钱奋斗已成为冠冕堂皇的事情,再不需要遮遮掩掩,于是见利忘义的事情频频见于报导。像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食品之类危害全社会的不道德行为且不必说,就青少年道德危机问题,也够大多家长担忧了。曾经看到一个电视节目,谈的是儿子起诉父母的事。儿子出了车祸住院,需要约10万的医疗费。父母一着急,又卖房子又借钱,幸好肇事司机又赔了10万。最后医院收了8万。父母把多余的钱,还了因儿子娶媳妇欠下的债。这样儿子就不干了,说这钱是他的,父母无权处理,要求父母把钱还给他。在金钱的面前,他完全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忘记了父母为了给他攒钱舍不得住旅店而露宿街头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为了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于是就想从国学中寻找道德资源。尽管他们并不真正理解国学的含义,但他们知道国学是一个价值系统,代表着中国的传统道德与文化。应该让孩子接受传统道德的教育。这就是社会上相当多的人把《弟子规》、《三字经》认作是国学的原因。

郭:我同意刘老师的看法。此外,我想,是不是有这样一层文化原因。一百年前,章太炎先生那一代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提倡国学,他们希望在西学狂潮中保存国粹,所延续的是顾炎武“国可亡,天下不可忘,存学以存天下”的思路。章太炎先生,就曾说过,一个民族所以自立的“元气”,就是各国固有的“文化”。而国学正是民族“元气”、文化传统的最佳载体,他的提倡国学在很大层面上正是“学存天下”的实践。但时过境迁,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相似事件中必然有着历史的差异,随着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民族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我们一直处于向外国学习的状态,无论苏联,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学习范围很广,当然也涉及文化。现在的中华民族不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还看到了域外文化的许多弊端,同时,许多国家也在向中国学习。我们的民族需要一种自己的文化,需要足以自立的“民族元气”,大家将目光投向传统,从而有了“国学”的重提,进而被炒热。这背后,应该有民族文化心理的推动。

姚:你们说的有道理,近几年的国学热确实是从下层兴起的。前一段有人送给我一本书,是关于当代私塾学校的,后面有现在私塾书校的名录,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六、七家,甚至十几乃至几十家,大多是针对学前儿童与中小学生的。所讲的课目有《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孟子》、《老子》等等。听说非常受家长欢迎。因为学生学了,马上就能见诸行动,知道了怎么样对待父母、长辈,懂得了仁义礼智行。还有一些企业家,他们也很热心于国学。你们办“国学大讲堂”,听说就是企业赞助的,这不很说明问题吗?好多企业家把国学与传统道德联系起来,希望自己的职工接受一点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有一个企业家来访我,就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说他们花费了很多钱,把聪明能干的年青后生送出国去学习。学成归来了,可是因为工资待遇不满意,却跳槽走了。有的是另起炉灶了。良心道德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了。这种情况也确实让人痛心。如果有道德意识,也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了。

刘:近些年来,经常有企业来找我去给做关于国学的报告,他们说得很明白:“让我们的职工接受点传统道德的教育吧。”很显然,在他们的心目中,国学就等于传统道德。人不能没有道德意识,因此应该大力提倡国学。这就是他们的想法。

郭:许多家长也这样看,尤其是当多数学校还是以知识培养为核心关注时,道德教育多半要依赖家庭教育来补充,因此他们也同样希望提倡国学。我们的国学大讲堂就经常有带着孩子来听讲的家长。

姚: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学热其实是一场自发的民众运动,而不是少数人在上面发动的。章太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这场由最基层民众发起的国学运动,恐怕不会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很快退烧,它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作为知识群体,应该理解民众的诉求,积极支持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在一旁嘲笑他们不懂国学讲国学。

刘:国学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一批学者对于“人类亡”问题的思考引发的。20世纪在西方文化的主导下,人类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神话。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极大地唤起了人类的贪欲。不知满足的物质追求,导致了人类重重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人类的继续生存。于是著名科学家霍金提出了一个难题:“人类如何才能生存一百年?”西方文化把人类引上了绝路,于是一批学者开始面对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进行思考。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就曾警告西方人,应该转换西方人已经偏执化了的心灵,学习整体性领悟世界的东方智慧,放弃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技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原初曾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僵死的走向死亡的文化,可是到晚年的反思中,却认为:“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在1988年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著名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澳大利亚学者李瑞智、黎华伦在《儒学的复兴》一书也提到:中国圣哲思想,有可能替代西方文化成为“地球村”未来的中心。海外学者的这种声音,不断通过文字媒介传入中国大陆,激发了中国学者久被压抑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于是开始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来着眼,提出了这种文化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郭:确实如此,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延续历史是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五千年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劫难,却依然屹立于东方。之所以能千载延续的原因,就在于华夏文化中有一种坚韧绵亘的合理内核。如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等等,太多了,不仅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更值得我们身体力行的去实践。

姚:你们总结的有道理。不管是“天下亡”还是“人类亡”的问题,着眼点都在人类的下一步发展。中国有句古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类在一个世纪以来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远虑,只顾眼前利益,因而带出来了掠夺性开采资源导致生态大破坏问题的出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可以使人类“未雨绸缪”,尽可能的避免大灾难发生。生活在西方国家的学者比我们更了解西方,因此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中国文化有利于持久生存,不利于眼下竞争。在一百年的“列国竞争”中,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在考虑人类继续生存问题的时候,又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中国文化,思考这种文化五千年没有间断的秘密。人类是在反思中前进的,这也符合规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