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造社成员之二•郭沫若

2010-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罗雪村文/图 我有话说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1913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同年底赴日本留学。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弃医从文。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发表过《残春》等少量小说。1926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

军总政治部副主任。l927年参加南昌起义。l928年出版诗集《恢复》。同年被迫流亡日本,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战期间写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并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古代历史研究,出版了后来引起争议的《十批判书》。1948年到解放区。50年代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论著《李白与杜甫》等,学术专著《石鼓文研究》、《奴隶制时代》等。

“文艺创作本质是人生的批判。”――郭沫若《文艺与科学》

沫若是最初提议创造社者,当然他在博多海岸上与资平谈过文学后,一度到东京、京都、名古屋去劝诱仿吾、何畏、达夫等人,表面上是大家合作,主力免不了是他。但他的骨格上,不装资平之肉,不能成为人的样子。所以我们学医者尝研究过创造社之解剖学说:沫若为创造社之骨,仿吾为韧带,资平为肉,达夫为皮。――陶晶孙《记创造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