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少儿读物的市场份额将在多个渠道、更为广阔的空间内来接受评判,图书排 行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少儿出版机构将要接受新的标准衡量。”
《哈利・波特》美国版游戏。谁来打造中国版的“哈利・波特”?
中少总社新近引进的《巴布工程师》图画书,1999年在英国BBC电视台播出后,很快就由一部动画片变成了杂志,变成了图书,还开发了各种玩具、学习用具,甚至开发了纸尿裤。巴布这一个产品,已经卖到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销售总额比国内所有少儿图书每年的销售码洋还要大;
接力出版社2009年引进出版了“蓝精灵”系列图书。时至今日,拥有对蓝精灵的版权,负责创作和商业推广工作的IMPS公司围绕这个图书产品开发出来的玩具、唱片、影视、游戏等产品的规模约在40亿美元左右,已经有超过3000种产品和公司用“蓝精灵”来作为它们的形象;
看看《哈利・波特》滚起的雪球吧,由出版开始,电影、DVD、录像带、电视片、唱片、游戏、广告……周边产品不断扩展,还有难以计数的玩具、文具、服装、食品、饮料、手机等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再到主题公园、主题旅游……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并且不断扩展、丰富,产业的边际和界限不断模糊。短短十年,《哈利・波特》形成了一个超过60亿美元收益的产业链,成为史上最成功的流行文化和商业品牌之一。
而这些庞大产业链条的源头或次源头,都在少儿图书。
反观国内的少儿出版业,“人家在做产业,我们在做产品”,“人家在卖版权,我们在卖图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说。
“目前国内大多数少儿社经营模式单一,已经习惯了向图书要规模要利润,没有精力和魄力拓展多元产品。”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如是表示。
越来越多的行内人士开始感慨,作为引领市场上行的主要推动力的少儿出版,也已经出现了图书品种无序扩张,图书市场出版同质化、创新严重不足等种种市场乱象。
这是否意味着,少儿出版原有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陷入了一个瓶颈期?
在此背景下,近日,值2010年“十八联”少儿图书订货会举办之际,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儿读物工作委员会主办、新蕾出版社承办的2010年中国少儿出版营销高端论坛在津举行,近20家专业少儿出版社社长,数十家新华、民营、网络渠道商代表与会。
其主题赫然为“突破,传统少儿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少儿出版尚处“初级阶段”?
近几年来,少儿出版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少儿出版行业地位日益提升,成为推动出版行业持续发展的一面重要旗帜;另一方面,少儿出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90%以上的出版社参与了少儿出版的竞争。“专业少儿出版社在少儿图书市场中的份额,三分天下,不足其一。”李学谦说。
在李学谦看来,少儿出版新格局的形成,是初级阶段中的少儿出版在发展进程当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很多同仁都说,我国少儿出版已经进入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我完全同意这样的判断。但是,我们同时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我国少儿出版跟整个出版业一样,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趋同和老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都是少儿出版当中存在的问题。”
既然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说明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则少儿出版的格局震荡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专业少儿出版社还不如放松心态,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当中来发展自己。”
李学谦提出,提高内容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技术的进步,改变的可能是传播介质、传播载体、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但是,出版的使命和本质,决定了‘内容为王’是出版的品誉。”而中少总社这几年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内容生产能力的过程。以图书出版为例,中少调整了产品结构,强化大众图书出版,逐年压缩教辅图书规模。2007年11月,中少组建了低幼读物出版中心,2009年底,再建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仅儿童文学中心,今年拟出的原创长篇小说就达20种。
李学谦说,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回忆录中的一段话时时在他耳边回响:“兰登书屋的可供书目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哪怕今后20年关门大吉,赚到的钱肯定比现在还多,就像在人行道上弯腰拣金子一样容易。”也就是说,兰登书屋仅靠出售图书版权,20年间都不必担心生存的问题,而国内的出版社,能建立如此强大的可供书目的出版社又有几家呢?
现在,少儿出版人都在议论,少儿出版的门槛究竟在什么地方,在李学谦看来,少儿出版的门槛就是“教育”。“不是说少儿出版要多出教材教辅,而是要能够融入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为他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健全提供帮助。”
美国最大的少儿出版机构把自己叫做学乐教育集团,没有叫少儿出版集团;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儿童分级阅读标准,这种标准不仅是根据儿童阅读能力建立的,而是更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成长需求建立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外的同行,深谙少儿出版与儿童成长内在的联系。”李学谦认为,国内有这么多的出版社加入到少儿出版当中来,就是因为少儿出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真正建立,而这个专业标准的核心内涵,他认为应当是教育性。
中少旗下《幼儿画报》每月发行量170万册,每年的销售码洋在一亿两千万左右,同类期刊最大,其中有非常重要的奥秘。“这本刊物以教委颁发的《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作为基本的办刊依据,在很多幼儿园被作为老师为孩子们讲课、搞活动的学习教材。”李学谦介绍。
同时,对于新的出版业态,我们现在也许很难做出清晰、准确、完整的描述,但李学谦认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将到来的新出版业态一定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多媒体融合、多介质出版,对于受众来说,则是多样化的阅读。《巴布工程师》、蓝精灵、《哈利・波特》皆属此列。
“未来少儿读物的市场份额将在多个渠道、更为广阔的空间内来接受评判,图书排行榜也许要不了多久就说明不了什么了,少儿出版机构将要接受新的标准衡量。”李学谦介绍,国外很多少儿出版机构,其主要的利润来源是版权贸易收入,国内的少儿出版社却还在一本一本地卖书,“在整个国际少儿出版当中,我们在很多时候是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商,而不是开发商”。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少社与科大讯飞合作的第一款语音智能玩具“红袋鼠”已经上市,手机杂志等也开始在试运行,并在建立自己的出版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然而,在多元产业链的开拓上,少儿出版人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产业链的主导者往往是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影视形象的创作者,他们不紧不慢地出售每一个授权,而出版者在这条链条上是被边缘化的。
多元拓展的困惑
“虽然少儿出版业最容易打造产业链,但现在看来,目前大多数少儿出版社唯一的营业额是图书,纯粹在卖纸、卖书,是有原因的。”白冰分析,首先,少儿出版社普遍规模比较小,经济实力不强,投资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有限,很难有大规模的投入和产出,延伸产业链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面对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项目的时候,少儿出版需要其他的战略投资者来完成投入。同时,多年来,少儿出版与其他产业的分离管理,造成了少儿社只负责图书出版的尴尬现状,很难介入到少儿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
“昨天,来了韩国的朋友,带了一个他们开发的3D电视英语教学和数学教学产品,非常逼真形象,里面的苹果都有可以拿出来的感觉。”但是,白冰感慨,投入巨大。
所以,目前,国内大多数少儿社经营模式单一,已经习惯了向图书要规模要利润,没有精力和魄力拓展多元产品。“关键是我们的规模小,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思路,做书都是在一个点上做,没有把一本书、一个形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来经营,即使和作家签下了影视动漫权益,因为缺乏专业运营人才、缺乏经验,往往无疾而终。”
同时,在白冰看来,出版产业品牌意识不足,缺乏可以进行长期品牌开发的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是因为对品牌的培养耐心和力度不够。
“蓝精灵的品牌运作了60多年,而我们的图书品牌大概是三年五年热闹一阵,大家遗忘了,又重新开发。”白冰说。
这是否意味着出版社无法开拓少儿出版产业链呢?白冰认为,应有途径可循。首先,少儿出版要有自己的专业出版集团。前段时间的全国少儿社社长年会上,总署图书司司长吴尚之就提出,“积极推动少儿出版专业领域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参与度较高的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以资本为纽带,以人才为领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形成囊括少儿出版、少儿影视、游戏、网络、玩具、文具用品等内容的完备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而强的少儿出版传媒集团”,“有大的专业少儿出版集团,产业改造才有门槛,完备的产业链开发才有可能。”白冰说。
同时,白冰认为,可以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多种方式与影视、网络游戏、玩具、文具、动漫等周边产业沟通合作,延伸产业链。可以看到的是,已经有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正以资本为纽带,以旗下少儿出版社为支点,打造搭建动漫与传统出版之间的桥梁,寻求传统出版之外的空间了。
无论如何,与其他实体经济产业相比,出版业具有与其他产业嫁接的优势。接力出版社在这方面也做了尝试,“比如说像《地狱的第19层》、《荒村公寓》等等,经过我们的推荐,被拍成影视作品。”而天天出版社早已设立儿童文学作品影视版权代理中心,可以转售版权,甚至也可以投资看好的电影。
“在国外,一部少儿书,或者一个动画片的销量和票房只占盈利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周边产品的开发,比如说玩偶、服装等。这个周边产品形成的产业链反过来维持的是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这方面我们确实有差距。”白冰认为,作为内容开发的源头,出版社往往还是很难从文化产业的高度充分挖掘图书产品的价值,当然,观念与运营模式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
在白冰看来,目前,少儿出版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卖产品而不是卖权利,还没有到品牌经营授权的阶段,而“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最终取决于拥有多少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白冰判定。
书业巨变时代,也只有突破制约少儿发展的瓶颈,创新少儿出版业态,才能提升少儿出版产业的持续盈利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或许,这就是中国少儿出版的“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