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杂观俞平伯散文

2010-07-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鹏 我有话说

俞平伯是大学问家。他闻名全国是在1954年围绕着《红楼梦》研究与讨论曾遭到批判,一下子沉寂了三十年。他是浙江德清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5月他的第一首新诗《春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次年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时开始与顾颉刚讨论《红楼梦》

的学术问题。1923年起,他先后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学校大学部中国文学系任教。俞平伯的早期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诗歌、散文、杂文等方面,从1936年开始转而以古典文学研究为主,对《红楼梦》研究和古典诗词戏曲研究均有建树。

在20世纪20、30年代,俞平伯出版过五本散文集,即《剑鞘》(与叶圣陶合著)、《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魂梦遇》、《燕郊集》,我拜读过其中两本。1928年8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杂拌儿》(见图),一名《梅什儿》,有自序、自题记和周作人写的《〈杂拌儿〉题记(代跋)》,均言“以杂拌儿为集名,是取其杂的意思。”集内32篇散文,约可分四类:一类是杂论与随感文字,如《文学的游离与其独立》阐述对文学本性的识见,认为“一切事情的本体和它们的抄本(确切的影子)皆非文艺;必须它们在创作者的心灵中,酝酿过一番,熔铸过一番之后,而重新透射出来的(朦胧的残影),方才算数。”由是可知作者在散文创作中善以朦胧意境表现对于人事感悟之理论根源。又如《析〈爱〉》分析比较“恋爱的爱”、“仁爱的爱”、“喜爱的爱”,细论其不同特点,也有个人见地。二类是具有考据性质的文章,如《雷峰塔考略》、《论商颂的年代》等。三类是为一些著译书籍包括作者自己作品写的序跋文,间或阐述对作品本身及文艺批评原理的意见,不乏精当之论。四类是几篇游记和致友人的书信。《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等,均为写景论理名篇,多抒空灵朦胧之感,好作远离现实的谈玄说理是特色亦为其弊病。《与白采书》一文,对未谋一面而神合已久的友人及作品提出中肯的赞评,叹及“尚无一见之欢,而已有人天之隔,”令人黯然神伤。1933年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杂拌儿之二》(见图),收散文30篇,大多为考据性散文,如《〈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说》、《论〈水浒传〉七十回本之有无》、《〈三国演义〉与毛氏父子》等;也有一些抒情兼说理的篇章,如《中年》等;还有若干序跋文,如《孤坟》(志行作)、《苦果》(罗皑岚作)的序等;另附录题为《呓语》诗17首。

“杂”确实是两册“杂拌儿”的特点,这里既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山阴五日记游》、《阳台山大觉寺》、《戒坛琐记》这样的记游散文,又有《文训》、《风化的伤痕等于零》、《“标语”》、《怕》、《中年》等这种议论性文字。同时,还有为数甚多的序跋、书信和考据性学术文字。周作人认为,这些文章与抒情小品一样,都是文学作品。“平伯所写的文章自具有一种独特的风致”,“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周作人把现代散文比喻为漂没在沙土下的河流,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俞平伯的散文,正代表了这种倾向。他吸取了古人,特别是明人小品的传统营养,又有新文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一种新散文。被认为的“涩”味,那种议论、描写、抒情中的耐咀嚼的个性,那种雅致的风格,在新散文中都是独特的。

两册“杂拌儿”代表了俞平伯文学创作中期散文的特色,士大夫的情调,加上玩味文字,追求明人风范,成为当时散文的一个流派。俞平伯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是别树一帜的,两册“杂拌儿”出版的当年,曾经影响了不少青年读者。民国中期上海开明版的两册“杂拌儿”早已绝版,抗战后没有重印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各类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上述两册“杂拌儿”,就有几家出版社再版,如198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再版《杂拌儿》、《杂拌儿之二》,199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把《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合二为一,出版《杂拌儿集》,使之得以广为流布。此外,俞平伯的散文作品被出版社以不同的形式出版,如1990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俞平伯散文选集》、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俞平伯散文杂文论编》、1996年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俞平伯卷》、1997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和2000年浙江文艺出版社以及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俞平伯散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俞平伯全集》(10卷本),皇皇巨制,集他全部著述之大成,当然也包括他的散文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