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正是俞可平教授主编的这部《政治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的目标,同时,这部教程也实现了这些目标。
国内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科书不下百种,层次千差万别,良莠不齐。然而,总的来看,这些教材大多会在主题选取和篇章结构上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反映了当下政治学界研究的一般性主题和结论。从这个角度审视政治学原理的教材建设,我们会发现,政治学原理的教材建设表现出了明显的学术分期,表现出中国政治学研究不同时代的重大主题。
建国以后和政治学刚刚恢复时期的政治学原理教材,大多强调了国家、阶级、政党、民族、革命等主题,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学界研究的基本旨趣与意向。从阶级的角度入手,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国家、政党、民族等政治主体进行分析,并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对革命等政治行为进行阐释,构成了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的基本主线。我们姑且将其称为“老五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同时,受西方政治科学的影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视野也逐渐拓宽,这直接影响到了政治学教材的内容。一些新兴的主题,如政府、民主、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政治参与等主题逐渐开始成为政治学原理教科书的标准内容。从并不太严格的学术归类的方法来看,我们可以称其为“新五论”。
国内目前政治学原理的教科书,基本上是“老五论”和“新五论”的结合。传统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比如,国家、政党;同时,一些主题,如阶级,开始在一些新的政治学理论的教材当中淡出,或者由一章降为一节,或者干脆不再设立章节,专门讲述。“新五论”的一些主题,如政治发展、政治参与、政治文化,基本上在大多数的政治学原理课程教材中得到体现。尽管并不是非常的整齐划一,但是,像政治文化这样的主题,一般的政治学原理教材均会将其专列为一章。
在主题选取和篇章结构的设计上,本教程反映出了当前政治学原理教材的这些特色。国家、政党、革命这样传统的主题仍然保留,同时,政府、决策、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政治参与这样的主题也得到了应用的处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教程在这些主题之外,又加入了很多更为新颖、前沿的内容。比如第七章选举、第九章治理、第十一章沟通。当然,这些主题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不能说是新颖。然而,在一本政治学原理的教科书当中,直接将选举、治理、沟通这样在政治学研究当中属于前沿与热点的理论作为一章来进行讲述的,在时下政治学原理的教材当中并不多见。在一定程度上讲,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老五论”与“新五论”的范畴,成为政治学原理教材建设的新动向。
除去创新性,对实践性的强调亦是本教程的另一大特色。对政府、治理、决策等内容的大胆尝试使得教程更好地辐射了政治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方面的内容。之前的政治学原理教材,大多会将国家与政府混在一起讲,偏重阶级在国家中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政治学研究的重心;相比来看,如何转换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成了政治学研究的主旋律。教程对政府、治理、决策等内容的强调就是紧紧贴近中国的政治现实,体现了很好的现实性。
政治学本来就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是,它的研究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研究又并不相同,如何更好地在政治学研究的框架内,既照顾到国家层面的宏观政治建设,又能使这些宏观理论在具体的政府管理中得到应用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从政府的角度入手,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应用性,从而为政治学、行政学,甚至是管理学提供一个接合点,显然是政治学界的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可的方式。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使用政府管理学院作为院名,实际上也是这种努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审视本教程,我们发现,该教程亦很好地体现了政治学界的这种努力,成为政治学原理教材建设的另一新动向。
当然,作为一本教材,本书还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全书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稍弱,对包括国际政治、政治意识形态等主题的强调不够。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本教程均做到了系统性、学术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既突出了政治学的系统知识,又照顾到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最为可贵的是,本教程反映了我国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效地将其融入到教材当中,体现了政治学原理教材建设的新动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政治学教程》,俞可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