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箱:卡夫卡神秘手稿即将重见天日

2010-07-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记者 康慨 报道 “那是我的!那是我的!”特拉维夫一家银行金库大门外,绝望的老太太在怒吼。

本周一(7月19日),上礼拜的这一幕于瑞士苏黎世重现。76岁的埃娃・霍费眼睁睁地看着一行以色列人走进瑞银集团的重地,直取她家的宝贝稿箱。

经历漫长讼战之后,以色列众专家终于下

手,径往特拉维夫和苏黎世两地银行,强行打开十个保险箱,并已从中发现属于已故布拉格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大量亲笔手稿,总量或可多达数千份。

《国土报》昨天报道,参与瑞士两天开箱行动的律师以有可能阻碍法律进程为由,拒绝透露细节,但该报从其他消息源探知,瑞银所藏四箱文档内确有卡夫卡多份手稿。稍早前在特拉维夫的行动也有类似发现。

历来不见天日的这些手稿,原由卡夫卡密友和遗嘱执行人马克斯・布罗德在二战爆发后,由布拉格偷带至以色列。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布罗德将部分手稿转移至瑞士并封存至今,留在国内的部分则在1968年去世前交托女秘书、同讲德语的布拉格犹太移民埃丝特・霍费保管。此后40余年,霍女士孜孜不倦,欲将手稿高价外卖,但多次走私努力均被警察阻止。以色列政府视卡夫卡手稿为公产,与霍女士长期对峙,直至她2008年以101岁高龄去世,方对其两个白发女儿埃娃・霍费和露特・魏斯勒发起讼战。今年年初,特拉维夫一法庭下令,要求两姐妹限期与强烈要求得到遗稿的以色列国家图书馆达成协议,否则将动用公差,强开稿箱,清点档案。

两姐妹提出上诉,历半年而未果。塔利亚・科佩尔曼法官终在上周颁令,授权公差会同专家,先赴特拉维夫两银库,开取六箱,后飞苏黎世,再开四箱。

埃娃・霍费仍在做最后的维权抵抗。她爬上飞机,一路追到瑞银,却被挡在金库门外,亦不获准进入清点稿箱的会议室。银行有人对《国土报》称,霍女士对奉令阻止者怒气满盈。几天前在特拉维夫,老太太吃了同样的闭门羹。

但她有律师在场。丹・诺瓦里代表霍家和多年来声称有权购入卡夫卡遗稿的马尔巴赫德语文学档案馆,什穆利克・卡苏托代表以色列政府和国家图书馆,现场监看一个德语文学和手稿鉴定的专家团队进行清点和编目工作。此后,手稿是否继续秘藏,或为公众利益计而公开发表,仍需等待以色列法庭的进一步裁决。

封存于银行的十个稿箱之外,尚有一部分卡夫卡与布罗德的文档,存放于特拉维夫郊区的霍家私宅,堆在潮湿底楼,据说常有几十只野猫自由徜徉其间,且一年来已被贼人三度破门,造成其中多份图书、信函和乐谱失窃,具体内容不详。

尽管如此,埃娃・霍费仍执意捍卫私权。“我无法相信这个国家怎么这样行事。”她此前在一次采访中说,“它没有权力强行干涉。”霍女士声称,自己的财产权、隐私权和人的尊严都受到了严重侵犯。

以色列国家图书馆指责霍家两姐妹一心向钱看,但霍女士坚称本国不具备必要的保存条件,久已有意将档案完整卖与德国机构。“我们有别的事要干,我们有恐怖事件,还要为生存而战。”她说,“很遗憾,文化没有被放在首位。以色列没有像德国一样的档案保存之所。”

据信封存文档中包括卡夫卡1919年手书长函《致父亲的信》的一部分,以及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乡村婚事》和《一场梦》的手稿。但许多高度关注此事的卡夫卡学者和出版人相信,其中还有许多未发表的作品。德国卡夫卡协会的韦尔科・斯特芬斯对英国《独立报》说:“不管里面有些什么,对卡夫卡研究而言,它们都有巨大的价值,并可使我们对这位作家复杂的性格产生新的理解。”

遗稿公案绵延久远。14年前,中国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在所主编的十卷本《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的序言中便曾提及。“卡夫卡的原始资料主要存放于英国牛津。”叶先生写道,“勃罗德死后,一部分资料由他的妻子I.E.霍弗掌握,可惜她于1986年把它卖给了一家拍卖行,曾引起学术界的愤懑。”

不过,布罗德从未正式迎娶埃丝特・霍费。他的发妻埃尔莎・陶西希1939年随夫出逃,三年后亡故于巴勒斯坦。布罗德晚年独身,与女秘书为伴。

以色列法院已进入暑休,9月份才会重新开庭,继续审理这一未完结的讼案,因此公众还须等待数月,方有可能一睹卡夫卡秘档的珍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