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环同志的一些论述是有预见性的
□提出并弘扬“和”的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任务提出。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已经成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成为人们的共识。瑞环同志
在天津工作期间,他提出尊老爱老的问题,倡导家和万事兴。(二节《家和万事兴》,1987年3月11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市尊老敬老报告会上的讲话。)
他关心大港油田的大龄青年找不到媳妇的困难,并找有关部门想办法帮助解决。(二节《天下和静在民乐》,1988年11月16日,1988年初,李瑞环同志到大港油田“谈心服务”――天津市领导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的一种形式――有工人反映:“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媳妇。”李瑞环同志当即同有关部门商量,研究解决这个问题。8个月后,在大港油田体育馆举行了百对青年的集体婚礼。这是李瑞环同志作为主婚人在集体婚礼上的祝辞。)
到中央工作以后,他提出要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当时正是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不和谐的因素威胁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局,他的这一提法,在政治上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二节《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1990年1月4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河北省春节文化活动安排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同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文稿起草人员的谈话中,他专门谈了“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二节《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6年1月,这是李瑞环同志同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文稿起草人员的谈话。)
香港回归三年后,他对香港的建设发展提出“和合”的理念。(二节《提倡和合加强团结》,2000年11月7日,这是李瑞环同志会见香港各界知名人士时的讲话。)
他对外交工作提出要树立和平、合作、合理、和气的形象,以便更好地为国内建设服务。(二节《树立和平、合作、合理、和气的形象》,2001年5月2日,这是李瑞环同志结束对毛里求斯、南非、摩洛哥、土耳其四国访问后,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举行的代表团聚餐会上的即兴讲话。)
他访英期间发表《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的演讲,阐述了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建立和谐世界的良好愿望。(二节《和睦相处和谐共进》,2002年5月28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英中贸易协会举行的欢迎午宴上的演讲。)
□提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问题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另外,我国在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把目光转向中国,转向中华文化。瑞环同志20年前已经提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方针,现在已经为全党全国人民所接受。当年他是分管意识形态的中央领导,可以说,他是把这个问题当作文化战略提出来的。
1990年1月,他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今天我着重说一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问题,这是全党全社会关心瞩目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他就20个有关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核心是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其中有一半多的问题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直接相关。如:“繁荣文艺必须注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批判民族文化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重视和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积极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必须面向人民大众”“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文化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要造成重视民族文化的舆论环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加强党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工作的领导”等等。(十三节《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1990年1月10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些提法,至今并没有过时,而是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0年4月,瑞环同志在陕西就加强文物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保护文物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指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非常重要。他说:
“弘扬民族文化就必须搞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弘扬民族文化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用文物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是别的教育手段难以代替的。”(十三节《保护文物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1990年4月19日,1990年4月12日到21日,李瑞环同志在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的陪同下,深入到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延安等地的博物馆及文物发掘现场进行考察,19日,在听取省委工作汇报后,就加强文物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这是其讲话要点。)
二、瑞环同志论述的另一个特点是有针对性
□发挥文艺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90年代初,国内外的形势复杂,对待文艺问题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保持社会稳定是我们党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正确的文艺举措可以对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而比较片面的、情绪化的、带有山头色彩的任何说法与做法也可以加剧社会的尤其是知识分子中的思想、情绪的混乱乃至裂痕。
应该说,瑞环同志此时克服了阻力,极其注意把握好大政方针,注意有利于大局。他说:“繁荣文艺,既是稳定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标志。天下和静在于民乐。努力使我们的舞台姹紫嫣红,使我们的屏幕绚丽多彩,使我们的书刊百花争艳,这种气氛本身就有利于造成和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政治风波之后,我们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庆祝活动,抓了建国以来巨大成就的宣传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工作,还要抓好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这对于活跃气氛、疏解矛盾、理顺情绪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表现出瑞环同志的对于大局的把握、他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十三节《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1990年1月10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前强调斗争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在夺取政权后应当强调“和”。“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理由很简单,因为你是执政党,你要进行和平建设,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能自己瞎折腾。瑞环同志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但并不是都这么看,这方面是有争议的。
1996年1月,他同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文稿起草人员的谈话中说:“这次大会讲话,我想着重讲一下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这个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传统美德。”
他又说:“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长期被淡化、被贬低、被扭曲,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内忧外患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对外抵御入侵、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反动统治、实现民主自由。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实属形势使然。新中国建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独立了,人民当家了,整个国家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全国上下理应团结起来,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否定和的思想的斗争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很难被摈弃,某个时期、某个方面反而变本加厉,以至由反右斗争、反右倾斗争、‘四清’斗争发展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纯粹是自己瞎折腾。在那个年月、那种气候下,一切关系都简单化为阶级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动辄上纲上线,到处批判斗争,没有人情、友情、亲情,有的只是狂热盲从、翻脸无情。转眼之间,好人就变成了坏人,革命同志就变成了反革命分子。比如我本人,当过工人、企业干部,当时也算是有名的全国劳模、学毛著积极分子,却稀里糊涂地成了‘三反’分子,住了四年多的牛棚。许多事情,今天看来非常的离奇、荒谬、可笑。”瑞环同志分析了“和”的思想被淡化、被贬低、被扭曲的历史原因与近百年来剧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有关。(二节《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6年1月,这是李瑞环同志同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文稿起草人员的谈话。)
瑞环同志的这些讲法,应该说已经较早地接触到了我党从以夺取政权为主要历史任务到以执政兴国为主要任务的地位与指导思想的发展与转变这样一个重大课题。
□繁荣文艺必须解放思想
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瑞环同志在内蒙讲话提出繁荣文艺必须解放思想。他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同志对文艺的功能、文艺的目的和文艺的标准,存在着片面的理解。文艺有娱乐、审美、认识、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我们总是希望并努力争取充分发挥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也必须承认,不可能使每个作品都具有这种作用。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提倡多创作健康有益、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同时,也不反对政治思想上无害、艺术上较好、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只要不违反国家宪法和法律,就不要横加干涉。实践证明,对文艺作品简单地、片面地、过分地强调姓‘社’姓‘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很难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不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百花盛开的良好局面。”后来中国文艺发展的实际证明瑞环同志的这个讲话是正确的,但他的这个在内蒙的讲话让一些抱残守缺的人很不高兴。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时,如果不是李瑞环同志的这样一个说法,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而是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搞“整风”、搞“不叫运动的运动”,自上而下地算账、争一日之短长、搞反倾向斗争,全国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十四节《繁荣文艺必须解放思想》,1992年8月10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闭幕式上的讲话。)
三、瑞环同志的一些意见是有创造性的
□通过21年的努力完成京剧音配像工程
这项工程不仅有创造性的理论,更有创造性的实践。瑞环同志主张民族文化要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音配像就是范例。
他主张京剧要“先继承后发展”。(十四节《振兴京剧要在继承中求发展》,1986年12月30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京剧“梅花奖”评委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把音配像工程的完成当成自己一生中的一大幸事,他说:“音配像工程从1985年试录到去年(2006――笔者)年底基本完成,前后共用了21年。21年对于一个工程来说是个什么概念?秦朝修长城用了9年,明朝修故宫用了14年,我们修三峡用了13年。集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及各类书籍之大成的《四库全书》,3.6万册、229万页的编纂工作只用了10年,之后又分抄了6份花了11年,总共不过21年。21年对一个人而言又是个什么概念?以我本人为例,当过工人,15年;当过天津市长,8年;到中央工作,也不过13年。音配像开始的时候我才51岁,而今已年过古稀。光阴似箭,时不饶人。”瑞环同志说得很动感情,人一生做成几件事并不容易。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繁荣文艺,也体现着他务实求理的一贯风格。他说:求理就是研究点事儿,务实就是鼓捣点事儿。他不仅要思考、要说,而且要做,要做好,要落实。他是一个勇于探索和实践的人,音配像工程倾注了他的心血,倾注了一大批艺术家的心血,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劳动。它为后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珍贵资料,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示范和启迪的作用。(十四节《音配像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007年7月9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瑞环同志关心指导的几件事都办成了
如编纂《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瑞环同志为此书作序。序中说:“翌年(1988――笔者)仲夏,天津社会科学院的门岿同志即提出了编纂《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的设想,并很快得到诸多部门和同志的响应,有十个省市近四百名学者联袂参加,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披阅典籍三千余种、十多万卷,将其辑为政事、文艺、科技、经史、人物五大卷。该大典每篇之后附有注释和评介,总计八百余万言。”(十三节《重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1990年6月3日,这是李瑞环同志为《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一书所作的序。)
如编纂《续修四库全书》。经过21年的努力终于完成。瑞环同志说:“1781年《四库全书》问世以后,又有大量优秀著作出现。对《四库全书》拾遗匡谬补缺,成为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的夙愿,但或由于时势所限,或由于势单力薄,终无所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安定,学术繁荣,续修《四库全书》的条件日臻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学术界、出版界集中精锐力量,历时八年,终于完成了续修《四库全书》这件前人多年来想做而做不成的盛事。”(十三节《学习历史服务现实》,2002年5月9日,这是李瑞环同志在《续修四库全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任何领导同志的言论与工作,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不但要接受当时当地的工作实际的检验,而且要接受历史即时间的后续检验。瑞环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已经近八年了,他的这些言论的编辑,仍然给人们以启发,以帮助,这是令人非常欣慰与称赞的,也是并不容易的。回顾过往的岁月,重温瑞环同志的一些见解与论述,令我们十分受益,真知灼见是不怕岁月的冲刷与淘洗的,恰恰是时间的选择,将使真知灼见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务实求理》,李瑞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