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原驰蜡象”是臧克家为毛泽东“改过来”的吗?

2010-07-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宋苍松 我有话说

1956年11月21日,《诗刊》编委给毛泽东的信,为臧克家毛笔抄录

1957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

《中华读书报》2010年7月7日第五版刊登了杨建民先生的文章《是谁一句话打动毛泽东》。文中提到,当毛泽东同意将自己的十八首诗词交《诗刊》发表后,在1957年元月14日接见袁水拍、臧克家时,“对臧克家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的《咏雪》的文章,我读过了。臧克家便趁机将自己对‘咏雪’理解中的疑难提了出来: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怎样理解为好?毛泽东反问:‘你看应该怎样?’臧克家说:改成‘蜡’字好一些,与上面‘山舞银蛇’的‘银’就可以相对了。毛泽东略略一想,对臧克家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后来正式发表时,这个字便顺遂了臧克家的建议改了过来。”

对“原驰腊象”何时改“原驰蜡象”,杨先生没有说。只是说“后来正式发表时,这个字便顺遂了臧克家的建议改了过来”。笔者对当时《诗刊》创刊号的几个版本和最早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几个版本对比后,才理解了杨先生这句话的深意。

《诗刊》创刊号的版本及异同

对《诗刊》创刊过程,这里不再赘述。《诗刊》创刊号因刊登了毛泽东的诗词十八首,发行后很快被争购一空。很多没有买到的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要求增加发行量。对于毛边本的这种装帧形式,也使一些读者产生了误解,有人认为是半成品,要求更换。为满足读者要求,《诗刊》创刊号进行了两次加印,并在第二次加印时改为了切边本。这样,《诗刊》创刊号就有了六种版式,分别是:

毛边报纸本:定价三角,标注印数:1―30000;

毛边道林纸本:定价四角,标注印数:1―30000;

毛边报纸本:定价三角,标注印数:1―50760;

毛边道林纸本:定价四角,标注印数:1―50760;

切边报纸本:定价三角,标注印数:1―58760;

切边道林纸本:定价五角,标注印数:1―58760。

笔者通过对以上几个版本比对发现,毛边本的几个版本除纸张和标注印数区别外,其他没有任何区别;但毛边本与切边本却有很大区别,主要有以下诸点:

1.封面:毛边本刊号为剖面线“1”,切边本刊号为实体“1”;毛边本的出版时间阿拉伯数字“1957.1.25”字高10毫米,切边本字高7毫米。

2.封底:毛边本新书介绍为《金沙江藏族歌谣选》等七种;切边本为《至青年公民》等九种。

3.封三:毛边本标明印量:“印数:1―30000”和“1―50760”;切边本为“印数:1―58760”。

4.定价:毛边本道林纸本定价0.40元;切边本道林纸本定价0.50元。报纸本定价均为0.30元。

5.插页:毛边本插页为两张四页,首页为主席《关于诗的一封信》释文,后三页为主席手书三张;切边本插页采用一张三折装,主席手书一面印刷,后为手书释文。

6.《诗刊》创刊号毛边本与切边本主席诗词十八首除4页1行“旧”、3行“园”,5页14行“楼”、17行“烟”,6页20行“会”,7页18行“娄”等字繁简变化外,主要变动有两处:

(1)毛边本5页21行“酎”字,切边本改正为“酹”字;

(2)《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句后者断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就笔者管见,首次印刷的三万册毛边本《诗刊》售完后,编辑部根据读者需求,很快又原样加印了两万册。之后,对毛边本这一装帧形式,吸取“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的意见,再一次加印了切边0.30元报纸本和0.50元道林纸本,印数八千册,而切边本不仅插页随之做了改动,文字也进行了更正和调整。版权页标明印量为58760册,应为《诗刊》创刊号的总发行量。

《诗刊》创刊号上,臧克家并没有将“腊”字替毛泽东“改过来”

从上文对《诗刊》创刊号的不同版本的异同对照不难看出,毛边本与切边本上的毛泽东诗词还是有修改变动的。而从时间上分析,毛泽东1957年1月12日给《诗刊》复信,14日接见袁水拍、臧克家时谈到“腊”字可改为“蜡”字,“对臧克家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诗刊》第一期是1957年1月25日出版发行的。那么,如臧克家要替毛泽东将“蜡”“改过来”,在《诗刊》第一期是完全有机会和时间的。即使首发的毛边本未作改正,后来加印的切边本也是可以改正过来的。这一点通过《菩萨蛮・黄鹤楼》中:“酹”字的改正过程可以做进一步的佐证:1957年春天,当时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二年级读书的黄任轲,见到《解放日报》上刊登的毛泽东《黄鹤楼》词中“把酒酎滔滔”一句,感到十分费解,怀疑“酎”字是漏校,但查阅了《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均作“酎滔滔”。想到可能是原稿有误,于是便直接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过了不久,他收到一封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5月23日的信,内中说:“黄任轲同学:你的来信毛主席已经看过,他说你提的意见是对的,嘱我们代复。此复,并致敬礼”(载1996年《咬文嚼字》第1期)。

黄任轲写信,是在《诗刊》发行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复信更是距1月25日发行后近4个月的5月23日,由此判断,切边本《诗刊》的实际发行日期即使不在1957年5月23日以后,也绝不是与毛边本《诗刊》同时发行的。既然“酎”字可以改过来,那么,“腊”字是完全有时间改过来的。由此看来,臧克家并没有在《诗刊》上替毛泽东将“腊”字“改过来”。

“蜡”字是何时改过来的

自《诗刊》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后,多家报刊转载刊录,诗词字句皆按所载《诗刊》排印。最早将《沁园春・雪》词中“原驰腊象”改“原驰蜡象”的,是1957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这本由臧克家讲解,周振甫注释的毛泽东诗词讲解本根据词作者的认可,将《沁园春・雪》词中“原驰腊象”改“原驰蜡象”。若进一步追根溯源,早在毛泽东诗词正式发表前的1956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臧克家《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文章前刊载的“沁园春”原词中,《中国青年报》既将“原驱腊象”误排为“原驱蜡象”(《沁园春・雪》作者手迹中皆作“原驱腊象”)。于是,《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中有了“群山变成了一条条银蛇,好似在舞蹈,目下的秦晋高原,蜡象一样放开了脚步”的讲解。这也许是当1月12日看到《沁园春・雪》词中“原驰腊象”后,1月14日“臧克家便趁机将自己对‘咏雪’理解中的疑难提了出来: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怎样理解为好?”的原因吧?

但是,《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毕竟只是一本毛泽东诗词的讲解本,不同于权威机构正式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所以在其后的1958年4月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这是最早的中文版毛泽东诗词集)中,虽然注释原文采用了周振甫注《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的注释,但诗词正文确依然是按《诗刊》中的“原驰腊象”排印的。

正式将“原驰腊象”改为“原驰蜡象”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7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这是我国首部毛泽东诗词单行本。这个版本经过了作者的审定(逄先知同志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回忆,田家英就曾参与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编辑工作),将《沁园春・雪》词的“原驰腊象”最终定稿为“原驰蜡象”。

“腊”字在切边本《诗刊》创刊号中为什么没有得到更正,臧克家没有在任何场合提到,现在更难以考证。从毛泽东存留的八件《沁园春・雪》手迹中皆书作“腊象”一点看,似作者本身还是倾向于“腊象”的。也许如郭沫若解释的,作者原意是指真腊象,即白象(古真腊即今柬埔寨,是白象的产地,所以腊象意为白象)。接受臧克家建议改“腊象”为“蜡象”,只是出于为读者考虑,好讲好懂而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