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2010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60周年。在这六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教社代表国家主持或参与拟定了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据此研究、编写和出版了多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人教版”长期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拥有的课堂读本。即使在进入新世
纪竞争激烈的教材多样化时代,人教版教材依然稳定保持50%以上的市场选用率。可以说,人教社的60年,几乎等同于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事业的60年。借此机会,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不同学科的中小学教科书经历的那些变迁,体验几代人教人及众多教材建设者们为这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永不停息的探索。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第一套小学政治课本
第十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在人教社图书馆书库,开辟了一个区域,专门摆放着本社历次出版的中小学教材,那排放得密密麻麻的教材,记载着人教社走过的足迹,积淀了一代代人教人的智慧与汗水。尽管在这一排排的书架上人教版小学德育课程方面的教材只占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0年前人教社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新中国第一本小学德育教材,是一本繁体字、竖排版教材,纸张粗糙,而且已经发黄发脆。封面没有任何装饰,只是用红字写着“高级小学政治课本”。教材分为两册,供当时小学五六年级使用。
翻阅书架上一套套教材,让人不无感慨。德育教材与祖国的命运和社会变迁紧密相联,它们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中国的发展变化。60年天翻地覆,物转星移,小学德育课程几易其名,从“政治”课到“思想品德”课再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质的飞跃,教材建设也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的小学政治教材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发的《小学高年级政治常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可以推测,1950年版《高级小学政治课本》是根据这个文件编写的。最初由新华书店出版,而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每册18课,课文是一个个小故事,内容涉及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以及勤学、友爱、节俭、拥护和平民主、团结国际友人等,课文后边设有讨论题。全套教材只有文字,没有插图。那是一个百业待兴、蒸蒸日上的时代,从教材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刚刚跨入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也和成人们一样,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
另一套人教版教材――《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政治课教材》,则是28年后1978年出版的。那时,我们的祖国刚刚经历十年动乱的重创,正在抹去累累伤痕,拨乱反正,重新崛起。据参与者回忆,这套教材是根据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编写的。那时,人教社刚刚恢复不久,散在各地的人员正陆续返岗,甚至还在借地方办公。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教材编写任务。这是惟一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政治课本,全套共四册,供小学四五年级使用,一直使用到1981年。这套教材虽然还不可能完全克服“左”的影响,但从课文一个个真实故事或事例中,以及每课后边的作业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注意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故事或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一个进步。教材除了文字还配有简单的黑白插图。
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小学德育课程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1981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决定将小学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并在1982年,颁发了第一个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从1982年到2002年,小学德育课程一直沿用“思想品德”课的名称,逐步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在这期间,人教社共出版了三套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不含送审前的实验本教材和后续的修订版)。
纵观20年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走过的路程,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一条不断进行思想蜕变,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步步贴近儿童、向儿童生活实际回归的路程。与以往教材相比,思想品德课教材在内容上更关注儿童成长的需求,低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中高年级以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每一次编制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及道德成长实际。从认识论角度看,以德目为隐性单元架构教材体系,关注儿童的道德认知规律和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教材呈现形式看,关注了儿童的阅读水平和审美习惯。低年级以图为主,配有儿歌和小故事;中高年级以故事为主,夹叙夹议、图文并茂,语言文字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教材练习部分也由过去单一的讨论题变为形式多样的,更加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思考性、辨析性和活动性题目。特别是97版教材,采用了板块式的教材呈现模式:问题引领、课文论理、练习巩固。
这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人教社政治室编辑们的付出。作为见证人,我还清楚地记得,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教师的教材使用情况,教材编写者和人教社的编辑们深入课堂去听课,走进师生中开座谈会的情景。记得当年大家坐在一起,废寝忘食为一个课文、一个小故事、一道辨析题讨论到夜幕降临的情景。
新世纪以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
新世纪的到来敲响了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钟声,将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并于2002年同时颁布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社刚刚组建的综合文科编辑室迎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摆在编写者面前的是一个个未解的难题:如何实现品德、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多门学科的有机融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如何寓教于儿童自主活动之中,体现课程的活动性?如何实现教材中儿童的生活与现实儿童生活的对接,体现教材的引领性和向儿童生活的回归?如何在汲取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使教材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体现教材的适切性?他们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当我们翻阅这套教材可以发现与以往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从教材的视角看,不再是以讲道理、讲解知识为主的教本,而是和学生对话的学本,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朋友,因此,教材中的语言更加儿童化,并加入了更多学生自主活动的元素;其二,从教材的体例结构看,以单元和话题架构教材体系,将生活事实作为切入点,围绕主题和一个个小话题层层递进,教材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第三,从教材的呈现形式看,将学习资源、活动设计、问题思考融为一体,没有明显的板块分割,插图从以往教材的辅助性功能变为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内容主体,而文字量明显减少。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在融入国外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体现出中国的教育元素。尽管这套教材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全新的德育观、教材观和教材模式。
漫步在人教版教材书架间,我感慨万千。这一本本沉睡的教材,不仅记载了人教社60年走过的历程,而且蕴含着人教人的精神: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默默无闻、矢之不渝的奉献精神;在教材建设中表现出的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它们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教社昨天、今天和未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