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考级缘何愈演愈烈?

2010-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你的孩子过几级了?”进入七八月份,这句话成了不少学生家长见面时的问候语,有人甚至将七八月份戏称为“考级月”。考级,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考试之外,又一道独特的社会考试风景。在笔者身边,为了艺考忙得没有一点自由时间的孩子有很多。一位同事的孩子4岁学声乐,5岁学古筝,6岁开始学钢琴,已参加了5次考级,现在已
通过了儿童声乐9级、古筝6级和钢琴5级。

同事对我说,最初让孩子学艺术特长时,是想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从而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并未期望孩子成名成家,也没想参加什么考级。但是,这些年来,有艺术特长的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的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周围的孩子都在考级,学校老师也经常以此衡量学生的水平。于是,就无可奈何地被卷入了考级浪潮中。

艺术考级起源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末,考级制度开始被我国艺术界所关注。考级制度的引入,对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艺术考级已发展到大大小小三十余个门类,每年有上百万人参加艺术等级考试,且人数逐年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已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

但近年来,少儿书法热、绘画热和钢琴热一浪高过一浪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家长的急功近利,原本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已经逐渐变成了不少孩子的沉重负担。为了考级,不仅孩子们原本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家长更是不堪重负。家长们不但要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送孩子学艺、陪孩子学艺,还要支付不菲的学费。

除了家长们培养孩子的无奈需求,考级高烧难退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

首先,艺术考级机构想尽办法让考生报名考试,从中获利。据知情人介绍,艺术考级背后有一条利益链条,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承办点层层利益分成。为了吸引更多的考生走进考场,一些考级机构纷纷放宽考级标准,提高考生通过率。一名学生家长说:“以钢琴为例,只要孩子勉强能把规定曲目演奏下来,就基本能得到个级别证书。如果孩子考6级实在不能过,那么考级机构就会发给考生一个5级证书。

依此类推,反正让考生有一个证书。如果卡得严,谁还敢来考啊?”

其次,艺术教师也能从中得到实惠。为了多招生源,各考级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一些规模不大的考级机构对介绍生源多的教师有奖励措施,或者让介绍来考生的教师从报名费中提成。因此,孩子不管学钢琴、声乐还是其他艺术门类,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后,老师就会提醒家长带孩子去考级。至于去哪个考级机构报名,就全由老师作主了,因为一般来说,报名表都是老师给的。我的一位同事说,她女儿从2004年以来参加过4次考级,每次的报名费从120元到200元不等,各种机构主办的考试,老师推荐哪个就考哪个。

此外,一些考级报名的商业代理机构也应运而生。同时,艺术考级的各种考前培训班和考级辅导教材也越来越多,这又使艺术考级成为一些人的“掘金宝藏”。

笔者认为,考级的商业色彩越来越浓,正在背离它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越来越多的考生变成了考级机构的“摇钱树”。虽然,早在2002年6月,文化部和教育部就明确规定,艺术考级不再与升学挂钩,但是考级至今仍然火爆,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艺术教育正慢慢走上应试不归路,远远背离了其陶冶情操的初衷。

针对当前考级高烧不退的现象,笔者认为,工商部门应严查不正规的考级机构,改善考级市场的无序竞争;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规范艺术考级与升学的关系;家长也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张张证书。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享受到艺术教育的美好熏陶。

江苏省东台市 王大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