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实体书店怎么了?

2010-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据广州的媒体报道,广州购书中心三联书店日前结业关张,这是继五羊店、环市东店之后,又一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经营的分店撤离这座城市。媒体认为,这是实体书店在城市繁华商业区的再次败退。实体书店的倒闭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号称“全球最大全品种书店”的第三极书局关门,曾经雄心勃勃的连锁书店席殊书屋销
声匿迹,各地小型民营书店的关张也不在少数,而上海的季风书店也一度走在危险的边缘。

实体书店从我们的身边消亡意味着什么?

人们大多认为,导致实体书店败退的因素中,网上书店的冲击是其最大者。如果是这样,那实质不过是人们购书渠道的改变,对整个图书产业来说,并不会有什么影响。不过,书店的功能并不能单纯理解为卖书,商业之外,书店还是一个文化场所,甚至是一个媒体。置身于北京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万圣书园这样的书店,你会感受到一种气场,一种格调,一种价值观的宣示。就此而言,实体书店并非网上书店可以取代的。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网店的兴起对任何商品都一样,为什么电器、衣服的实体店没有像书店一样经受不住一点冲击呢?究其实,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定价之低、利润之薄本来就很离谱,书店本来就在生存线上挣扎,哪有实力应对额外的冲击。更大的问题是,低书价必然是低稿酬。大多数写作者如果仅仅依靠写作,根本不足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此现实,对书业生产环节的影响如何,不难想象。

呼吁提高书价,也许会招致多数人的反对,笔者也曾听到过种种反对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并不难驳倒,只是限于篇幅,此处不能展开。

还是说说近期的图书。首先介绍几本研究中国的图书。《如何研究中国》是《黄河边上的中国》的作者曹锦清先生的新作,他对中国研究的方法进行反思,强调研究中国问题应“以中国为中心”――这个立场与刚刚去世的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做为“方法”的中国》所论颇可对照,而鉴于曹锦清多年田野调查的深厚积累,他的意见值得倾听。王铭铭主编的《民族、文明与新世界: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叙述》可看做一篇书评集,评述了20世纪上半叶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20余部经典论著,该书的读者应该不限于人类学专业的读者,一般读者亦可从中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故事的讲述是如何嬗变的。金德曼的《中国与东亚崛起1840-2000》对东亚从1840年到2000年的历史作了全面的梳理,作为著名政治学家摩根索的学生,作者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对中国故事的讲述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如果说上面几本书是宏观地讲述中国故事,那么《传奇黄永玉》、《箫声剑影:刘绪贻口述自传(一)》等书就提供了微观的视角。艺术家黄永玉、历史学家刘绪贻的人生都是那么地具有传奇色彩,而这种传奇色彩,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馈赠。今年是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向达学记》是一份很好的纪念,他在中西交通史、敦煌学等领域的著述读者可能会限于相关专业领域内,而他独特的个性、多舛的命运值得更多人了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