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虽然只是一种著述内蕴的发掘,还不是其本体论。但就其本体而言,也显示出一种卓尔不群的体式与蕴含。这是一部文理渗透的著作,一本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结合、科学叙事论述与技术设计规划结合的著作,也是一部经济学、信息科学以至部分的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著述;它还是整体研究、综合研究、宏观研究与部门研究、分析研究、微观研究结合的著作。这种多方面、多种类别研究的结合,给作者以运思行进、叙事结构、思路体现、语言选择等以艰困,兼顾则易乱,分述则割裂。但著者以《导言》、7章加附录的完型结构,先概述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方法与创新,然后,进入主旨论述,逐章展开,有条不紊,不枝不蔓,内容完善规整,叙述论证翔实,技术图表规范清晰,使一部技术性很强的经济学著作,具有了较好的可读性。
当然,值得赞许的主要还是本书的内容,即关于东北地区的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构与发展问题的论述与设计。在这方面,作者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思路纤细、技术精到。在立意、视野、思路方面,《导言》和第一章,表现突出。虽然其研究范围在于东北地区的粮食物流,但在论述其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中,对于国外粮食物流体系,包括美、加、德、法、澳、埃及、巴西、日本等国的粮食物流发展状况,介绍扼要精到,归纳出“以出口为目标”、“以口岸转运为特征”、“以国内供求平衡为目标”等不同类型粮食物流体系;对于国外粮食物流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则概括为粮食流动量大、跨国公司垄断与全球扩张、信息化与现代化、“四散化”(散装、散运、散卸、散存)、通道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技术标准化七大特征。显示了眼观国际大势、立足世界潮流的视野,提供了研究工作的大背景,也是战略选择与技术设计的启示和目标选择。紧接着,便在此全球背景下,对我国和东北地区的粮食物流现状和形势,进行描述和分析。这两节内容甚为精彩,资料翔实而不累赘、丰富而简练,理路清晰而分析到位,指出问题切中要害。对于总体格局的描述具体、准确、很有针对性。因此,对我国粮食物流的这种战略选择的认定,有依据、有见地、有实践价值:“四散化”、一体化、网络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然后进入本书主旨、主体部分,即东北粮食物流发展路径选择。这部分,对辽、吉、黑三省的物流现状,做了细致的描述,探讨了其问题所在,指出了战略选择的思路。其中,特别是关于东北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创新的论证,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诸如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均甚可取。
综观全书,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注目。当然,这是一部在基本体式上应属应用研究、对策研究的著作。但是,内容充实和具有理论支撑的著述,往往都能在全书中贯穿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读者能于其具体论述中,体察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的飞跃。交换-流通,本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的关于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中的一个环节。“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孙冶方)。而物流则是为满足消费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和最终产品及其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我们在本书关于国际、国内以及东北地区的粮食物流状况的描述与分析中,始终能感受到、窥见到作者对于商品交换-流通,关于物流的一般性理论的认知背景和理论底蕴。尤其比较充分地显现于对东北地区粮食物流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之中。而其分析评论,也都潜存着正确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基。其中,“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飞跃”和“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飞跃”(马克思称这为“认识的第二条道路”),两种认识的上升与飞跃,都可以见到和体认到。前者如对于东北地区、粮食物流及其诸多环节的分析;后者如从国际、国内到一个地区、从一般流通到粮食物流的分析评论,都是例证。这是一部应用性著作甚可宝贵的学术品位。
我国物流产业现正进入积极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深圳、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地区,政府重视,发展较快,东北地区相对滞后。如物流观念落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单一、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因此,《东北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建构与发展》的问世,可谓正当其时、正合时需。相信在社会实践中,它会对本地区的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发挥很好的作用;对其他地区也同样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为原辽宁省社科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