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选择图书出版商的三宜与三忌

2010-08-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主持人:张大志 我有话说
上期谈到了图书样章写作技巧,本期我们说说选择出版商和编辑的忌讳和诀窍。

写好样章或者全书内容之后,为书稿找个好的下家顺利出版是每一位作者的期望。选出版商的过程很像是给孩子找选大学。实现此愿望需要注意的东西很多,以下几件事尤其重要。忌拒绝交流,宜多方沟通

很多初写书稿的朋友哪怕只写出

样章而非全书也会视此为珍宝不肯轻易示人。我的一个朋友曾声称“至少要有合作明确意向之后才会把样章给编辑看”,逻辑错误在于不看内容怎么确定出版意向呢?

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中国出版的新书有不下十几万种。即使如此,因种种原因无法出版的图书仍然是已出图书的四倍以上。出版商出哪本书要经过反复权衡。此外,还会有A出版社完全不看好的选题被B出版社全盘采纳的事。

基于以上事实,即使作者十分愿意把写出的内容交给编辑,最后也未必能合作成功,拒绝交流写作内容的作者多半会被出版社弃置。所以,在此的建议是,选出版社时要给对方全部样章或者全书的20%。不过,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出版合同签订之前不必把全部书稿交给编辑。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编辑给出的观点和修改意见能提供新的视角,让作者有机会再度审视写作内容,有益无损。忌只看牌子,宜多看编辑

有朋友认为有好的内容甚至内容相对一般的情况下,找“大牌”知名出版商合作出书会更畅销。这个看似很有道理的观点,仔细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认真负责的图书编辑,再大的出版商对作者而言也只能是镜中月。类似的比喻是应届生选公司。经常会有大学生写信问我:“是应该当大池子里的小鱼,还是当小池子里的大鱼?”我的回答是:“如果可能就当大池子里的大鱼,否则我可能考虑去小池子。在小池子里有受重视,我发展得应该更好。”

与内业人士多方沟通后,我可以负责地说:“普通作者如果只选大牌公司合作,书出现滞销的概率反而会提高。”原因有三:一是出版商内部存在资源争夺的现象,哪本是重点推广有码堆的机会要看编辑争夺资源的能力;二是书稿内容只是书的一部分,编辑是否尽力工作才是图书成败的关键。编辑的努力程度决定了诸式如何、封面设计、推广渠道等因素;第三,比较大的出版社可能未必把初出茅庐的小作者放在眼里,当编辑只把出书当成一份普通工作时,滞销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后果。

编辑和发行才是决定图书是否能顺利出版的决定因素。忌只看编辑经验,宜综合考虑

提到与编辑的合作请特别关注以下三点:有经验而不自以为是,细心与耐心并重,从事工作的稳定性。

图书编辑的工作经验丰富是首先要被考虑的因素,见多识广的编辑不但能根据经验对写作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对流程的熟悉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在业内广泛的人脉也会为后期推广助力。但是如果编辑经验丰富又固执己见反而会增加合作的难度。有些出版社要求作者按自以为是“老”编辑的思路改稿,导致本应处在辅助位置的编辑喧宾夺主,让人感觉是编辑在写书而非作者在写书,合作不愉快甚至走上法庭也时有发生。

细心与耐心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潘爱民在其翻译的《深入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第4版》前言里提到:“我花了一年半时间才完成本书的翻译工作。无奈,在质量和进度之间,我选择了前者。”如果编辑没有足够耐心,估计潘老师只能“无奈地选择进度”了,世上也会少一本好书。放眼图书市场,因为进度压力而写得很糙的书比比皆是,背景则是缺少足够耐心的图书编辑们。

编辑是否能稳定地工作是个看似不起眼、实际却万分重要的因素。2010年的某职场小说作者在博客里爆料,在书正式出版时最早联系他的策划编辑,之后负责图书的文字编辑、后期的推广编辑已经全部辞职,书成了无主的孤儿印出来放在库里没人管。此种情况在出版行业并不少见,双方签出版合同之后,如果编辑换社基本上不会把书带走。书原则上还是会出版,可是其他资源(比如:重点推荐等)就不可能分配给它了,最后倒霉的只有作者。选择编辑合作务必要关注其稳定程度,三天两头换社的编辑千万不要合作。

总之,掌握了本期的三忌与三宜,我们再选合作伙伴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成功的机会也更大些。

预告:确定了与出版社合作,接下来就是报选题。千万不要认为选题报了一定会被批准,里面有不少学问。下期我们来重点谈谈这个话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