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中国选择了国际上被淘汰的19世纪的外语教学模式?《英语学习的革命――论中国人学英语》一书的作者作为教育专家,力求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作者希望成就一项庞大的社会改良――推动全球外语教学第一大国中国的英语教育进步;呼吁尽快选择并普及合理的高效率的英语教学体系。如果成功,中国3亿学生受益的潜能无可估量。
要为中国人学外语提供一套普遍适用的框架体系,必须以高屋建瓴的达尔文式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为基石。在语言学领域尚未发现达到如此高度的现存理论的当下,作者尝试以当今不同学科前沿研究的主要实证发现,展开论证。作者博览群书,广角度跨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归纳提炼呈爆炸状增长的科学前沿研究数据,将过去100多年间、尤其是近30年来语言学空前繁荣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作者文笔深入浅出,既渗透着学术论证的缜密严谨,又体现出科普风格的通俗流畅。
《英语学习的革命》从问题和常识开篇,通过类比、追溯语言文化原典的源头、婴幼儿怎样学母语的、语言学常识和语言学教育学常识的启发,引入当代心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最新科研文献、中国学生英语行为特征、时代特征及社会学等多方分析。
所有这些不同领域和视角的探讨,其结论都趋于一致:首先,聆听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基础过程;其次,学习语言当以(广义的)经典为师。全书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聆听而非阅读书面语是中国人学好英语的关键“通道”,并为中国人学好英语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理论和实操性极强的方法框架体系――原典法。
原典法大力提倡外语学习以聆听为纲,这方面的科研支持数据和理论可说是铺天盖地,例如,心理语言学发现,韵律单元是大脑实时语言加工的重要基础成分。但这一成分,无论在索绪尔传统的语法理论中,或在乔姆斯基路向的语法理论中,大体都是空白。
通俗地说,你可以这样理解,有“两大类”语法实体,一类是书面语中的静态的意识层面的句法分析,另一类是口语和聆听时大脑内生的动态的潜意识层面的句法加工。前者是学者的人工构造,后者是个体的生物与心理现实,这两者之间迄今为止并不匹配吻合。由于书面语根本难以表达韵律单元,学好英语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聆听。又例如,语言学家G.Brown在其著作《聆听英语口语》中分析了英语口语的标记性或非标记性语音特征,至少有11项。这些书面语中没有标记的语音特征都是大脑习得语言时必须加工的信息。逻辑结论又很清楚:聆听,而非阅读书面语,是掌握语言交流的本原性加工“通道”和基础技能。
融学术性于通俗性是本书的显著特色。本书主要目标读者群无疑是英语教学专家和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作者期望建构出适合中国人学好英语的方法体系,并去深入论证:这一方法体系应同时具备以下三重标准:普遍的有效性、操作简易性与普遍的学习者个人的创新自由度。
英语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市场最大的“蛋糕”之一。作者指出,在中国教育中,若将英语作为主科学习的平均起点设为小学五年级之前,那么98%、66%和23%的中国青年,学英语的年限分别达到5年、8年和12年以上;显然,英语学习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独特且普遍的社会学新现象,成为当代中华少年“强制性的生命伴侣”。作者自认本书是草根丛里的声音,是否能被平民同胞关注、被主流精英聆听?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推动中国英语教育进步必有的态度。
有读者说:诗人的率真,哲学家的洞见,科学家的严谨,教师的热忱,工程师的务实,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才有了这本书。
作为一部用以推动中国人英语学习进步的纲领性框架之作,限于篇幅,本书仍旧“忍痛割爱”了许多重大内容。这些内容,将在后续的系列著作中逐步舒展。作者并特别表示:渴望听到来自读者的广泛多元的批评之声。
《英语学习的革命――论中国人学英语》,徐火辉,徐海天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5月,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