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评这种文体,我有痴迷的嗜好。因为我是一个痴迷的读者,对字纸有令自己都有些吃惊的热情。很想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但受时空的限制,这是不可能的。便退而求其次,去耽迷于书评。因为好的书评,就像一架心像仪,你虽然无缘读到你所崇仰的好书,但好书的气味、气脉、气节和气象都已传达给你了,使你足不出户,不费搜求之苦,就已甘醇自享乐。所以,对好的书评家,我是崇敬的,对好的书评文章,我是感激的。
然而,眼下的许多书评文章,却让人读而生畏、读而生烦了——因为它已远离了书,立意于书外的是非与利害了。既有商业的包装,又有友情的出演;既有对权贵的谄媚,又有对世俗的沉吟……它已丧失了独立的文本人格,它已不再站在读者的立场上了。所以,便出现了:书评热闹着、而读者冷漠着的奇特现象,作者与读者,谁也不爱谁,心相隔,两离析。
要重筑书评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其实也并非难事——
一者,书评家要把书评写作当事业来做,就像小说家写小说,诗人写诗一样。如此,便找到了“立身”的感觉,所谓自尊、自立、自爱,所谓责任感、使命感,便不在话下了。因为当事业做了之后,便会依照成就事业的规律行事,文心的自律,把书评家引向严肃的正途。否则,只是暂时做一做“掮客”,便只能看“雇主”的脸色行事。这时,谈什么独立的批评人格,岂止奢侈,实则冬烘。眼下,书评文章虽如雪花般满天飘漫,却多是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甚至是官员业余的“客串”。真是飘落无痕,其所谓书评,连他们的文集都是不收的,可想而知,那都是些什么货色。所以,根本地,我们缺的不是好书评,缺的是书评写作的事业家。事业家的产生,除了培育尊重书评家的文学土壤之外,从事书评写作的作家的献身精神是本质的决定因素。正如佛罗斯特在其著名的《未走的路》一诗中所说:
“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当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之后,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二者,书评作者应该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一要潜心去读书,要真正把书读完、读透、读懂,而不是只读了开头和结尾,甚至连浏览一下的功夫都懒得下,就率而操斛做自欺欺人的勾当。潜心阅读之后,才能得到真感染,真领悟,真洞见,才能写下精当的评断。先自悦,再悦人,是书评写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程序。然后才是传达,即把书中最灵魂的“信息”传达出来,包括情感的、思想的、知识的,等等。“伟大的读者”,没有一个不是浸淫于书中,下苦读功夫的人。其二,要从书本中塑造出自己。“伟大的读者”从来不是匍匐于书本的人;已有的文本,只是诱发他思考的触点,只是“发酵”他情感的酶,只是铸造他自己心灵世界的原料……当他从书页中抬起头来的时候,他要做的是,用更加圆满、更加深刻、更加超拔的“自我”,对人们表达情感的、思想的关怀。这种关怀,旨在纯洁人们的情感,提升人们的境界,让苍白的书页,化为人类进化和圣化的血液。这时的书评家,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读书人”,而是“窃天火,煮自己的肉”的精神先行者。俄罗斯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别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读者”,他能从阅读中捕捉到人类的情感、时代的脉搏,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展示了他独立的
批评立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领了俄罗斯几代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时尚。别林斯基的风范,应该拨亮我们书评家的眸子;否则,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读者,会远远地把我们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