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现代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品,青霉素、头孢拉定等药物早已为我们耳熟能详。但同时,抗生素也是目前应用最“滥”的药品之一,据统计,现在全国药费开支的35%为抗生素,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近日,浙江省政协委员何浙生在省政协会议上呼吁对抗生素应控制使用。实际上,早在199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孙毓庆、丘和明、李锡莹等三位医学专家就曾提出: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请勿使用抗生素。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抗生素研究室的姚天爵研究员向记者介绍,滥用抗生素,副作用主要表现在会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细菌对于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以来,各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近来,据美国医学杂志报道,连人类抗生素的最后的一张王牌———最不易引起抗药性的万古霉素,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姚研究员充满忧虑地说:“抗生素和细菌,是一对天生的矛盾。现在一方面是抗生素把矛越磨越利,而在另一方面,病菌则把盾越筑越厚。二者又好像是在赛跑,但现在看起来细菌的耐药性的发展要比新抗生素的研究要快得多了。”
在谈到如何解决细菌的抗药性问题的时候,姚天爵坦陈:“现在人类除了不断地研发最新的抗生素以杀灭耐药性不断增强的细菌外,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而要生产出一种不会使细菌对其产生抗药性的抗生素,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而言都不太行得通。”现在人类所能做的只有尽量加快对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同时尽量对人类使用的抗生素的种类和数量加以控制,以减缓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速度。
姚天爵介绍,现在医药界提出的减缓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对开含抗生素的药方的权限进行限制,比如像美国那样,规定只有主治大夫才有权开抗生素。但我国的高职称医生和患者比例较低,在农村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所以此方法不适合我国国情;另一种方法是将全国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留若干种抗生素不用,使此区域内的病菌不会对其产生抗药性,以作为备用的杀手锏。但随着现在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这种方法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且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种方法是在治疗时以窄谱抗生素代替广谱抗生素,以求做到对症下药,但这种方法对化验确诊技术要求较高,至少要经过对病菌的培养、检验等步骤,需要时间长。总之,现在提出的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方法都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要想真的在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姚天爵研究员指出要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应双管齐下,从医患两个方面来进行。医生在为病人选用抗生素应依据以下几点:首先,根据临床经验推测疾病是由于哪种细菌感染引起,不同细菌应选择不一样的抗生素;其次,诊断感染的部位和浓度,根据不同的部位和浓度来确定用药。从病人方面而言,则应该消除在使用抗生素时的一些误区。如有的病人服用抗生素,未用满一个疗程,虽然自己觉得病好了,但实际上未能完全杀灭体内的病菌,反而培养了其抗药性;还有的病人对于抗生素不够了解,在生病时各种抗生素混着吃,客观上造成了抗生素的滥用;还有的患者误以为越贵的药越有效,点名要用最新的抗生素,殊不知,各种抗生素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价格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最后,姚天爵研究员语重心长地说:“目前还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滥用抗生素而产生的细菌抗药性问题的方法。研究人员在开发新抗生素上责无旁贷,我们同时也希望全社会都关注这个问题,从各种途径减少抗生素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