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西郊登机,向西飞行。暮春时节的冀蒙陕甘宁一线,依旧是苍苍茫茫的秃色。翼临陇原,天下起了雨。有人告诉我,雨后的西北大漠,会泛起千里绿意;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飞播造林20年的兰空某航运团。
20年前,兰空某航运团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为陕甘宁青蒙黔等省区人工增雨,飞播造林。
“飞播造林,天方夜谭!人工造林都栽不活,撒个种籽就能行?”有人为此直摇头。首播太子山,他们铩羽而归———种籽保存率、出苗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干涸的河床,无垠的荒漠,压得兰空某航运团官兵坐立不安。为解决出苗不齐、成活率低的问题,他们成立攻关小组,派人到大专院校和林业部门取经,反复摸索最佳空播方法和时机。机务大队副大队长梁涧泉自制风门风洞,大胆改装撒种容器,经过50多次试验,画出一整套落种曲线图,提高了播种均匀度。这一成果在全国推广。机务中队中队长白明俊发现,种籽定量器的开孔是在地面一次性调好的,无法在空中根据土质地貌随时调整落种量,每年为此要浪费近3万元的种籽。他刻苦攻关,研制成功空中可调式播种定量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他飞播队员也纷纷开动脑筋,边干边总结经验。截至2000年,有40多篇论文在林业报刊上发表,其中两篇获国家级奖励,填补了我国飞播技术的空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该团飞播的区域,每平方米平均落种24粒,有苗面积率达78.13%,保存率达45—47%,播幅宽度达49.8米,每平方米苗木密度为1.42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千山万壑、大漠荒原中飞播,兰空某航运团官兵必须在超低空、超载量、超压标的情况下作业,每日里耕艰履险,如家常便饭。记者在该团看到一本有关他们的《新闻故事集》,光读读目录——“化险为夷”、“较量沙尘暴”、“撞鸽”、“栖身雨夜”、“迫降山坡”……就令人惊心动魄。有人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该团飞播队完成了陕西洋县40万亩的飞播任务,准备离开。临行前,当地领导嘱咐食堂加几个菜,为官兵们饯行。然而,就餐时官兵们谁也不动筷子,引得当地领导直纳闷:“莫非是饭菜没做好,部队同志有意见?”官兵们见状忙解释:“不是饭菜没做好,而是我们拿不了筷子了……”原来,这次洋县飞播时间紧任务重,官兵们连续作业,每人每天要干8至10小时。由于当地山区地形复杂,为不漏掉每一条播带,官兵们常常要把飞机降到最低限度,才拉起高度,这样握操纵杆作业十几天下来,每个人的手都打满了血泡水泡。看着官兵们一双双感染化脓的手,当地领导感动不已,但官兵们个个笑着连说“习惯了,没关系”。
20年来,兰空某航运团航迹遍及6省区100多个县市,飞播造林1362.71万亩,播撒树种5573吨,喷洒农药946吨,人工增雨30亿立方米。而今他们机翼掠过的大漠荒原沟壑丘陵,处处披绿吐翠,生机盎然。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一道400公里的绿色长龙已经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成为历史;在沙害最严重的陕西榆林地区,年沙暴日由70多天降为20多天;在汉江、嘉陵江、丹江源头地区,9条河流由季节性干涸变为四季流水潺潺;在秦巴山区,每年每亩荒山减少泥石流1.4吨,多年不见的锦鸡獐子金钱豹重归故里;在河西走廊,兰空某航运团一次人工增雨,就增收粮食1.1亿公斤,相当于多种30万亩良田;在连续干旱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开放一个封存3年的飞播区,就使得十几万头牲畜绝境逢生,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在丹凤县飞播区,飞播带来的多种经营,年收入超过300万元……在西北6省区群众心中,兰空某航运团真正成了一只播撒幸福的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