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冷看火热“考研班”

2001-05-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茜 我有话说

近年来,考研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的研究生招收工作还未完成,许多考生已经开始了2002年考研的准备工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3月1日,近2000名考生为了报上某考研班,冒着五六级的大风在中央财经大学的操场上守候一夜。考研班的收费较高,一门课要在220元至350元之间,英语、政治、数学几门累计下来的学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个小数,那么考研班到底对考研有多大帮助呢?

考研班:除了应试还是应试

考研班主要有二种:强化班、政治英语冲刺串讲班。强化班按时间分为春季、秋季和暑期班。主要是请一些老师针对每年的考题和题型进行分析,并出题对考生进行训练。串讲班是在考前的某个周末,只用两天时间。这时的针对性就更强了,一些考生也就是抱着可以“押”上题的侥幸心理,走进串讲班的课堂的。在这里,一些培训人员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有利于考研的事都去做,凡是不利于考研的事都不去做。

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的张同学说:应试教育在“考研班”里发挥到了极至。在这里并不是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学术水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老师甚至统计过一个单词在往年的考试中出现过多少次,在这次考试中再出现的比率会有多大!

教育界有关人士指出:研究生招生考试是一种高层次的选拔考试,出现考前辅导班也是正常的,但如果考生仅仅依靠“冲刺辅导班”之类的强化训练,后劲是不足的。

“押题能手”:诱人的招牌

北京某大学的宣传栏中同时张贴了四五家考研班的招生广告。这些广告都在最显眼的部位印着:某某教授,全国著名考研辅导专家,国家考研阅卷组成员,素有“押题能手”的美称。

对于校园中的莘莘学子,名教授无疑有着极大的感召力。但在记者的采访中,却频频有考生抱怨一些考研班“挂羊头卖狗肉”———中途更换教师。大多数的考生报名时都是冲着授课教师的名头而来,如果中途换人,岂不成了买“高价票”看“低档戏”?尽管考研班在开课前信誓旦旦地保证名教授会上满所有的课程,可大多数的教授都同时在不同的几个班中任教,类似任汝芬、朱泰琪这样的“名家”更是每周每月奔走于不同城市的大专院校。由于没有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考生对于办班人员的“偷梁换柱”也无可奈何。

押题的准确率又是考研班针对考生心理打出的第二张王牌。已经苦读了数月的考生或多或少地都希望得到一些考试的方向。这时,考研班便不停地宣传某教授押题准和参考题命中率高,考生们也就不惜血本地蜂拥而至了。

调查显示,每年上半年在《考试大纲》颁布之前,一些声称可以预测到新大纲的专家就会编写一些辅导书上市,可经考生介绍,这些书的内容就是对前一年某些参考书籍的摘抄。而对于某某教授押题准的说法,有关人士也做出了相应的解释:一些教授在某一学科上教学钻研时间较长,对知识的要点把握得较好,是正常的。可要谈到押题准不准就没有标准和尺度了。因为应该掌握的知识就是这些,试卷的内容也不会出了这个范围,《考试大纲》中都明明确确地写着,与其去买一本这个教授的辅导书,那个教授的复习题,范围也并未缩小,还不如认认真真地学习大纲,按那种说法,它的命中率可是100%。

考生:关键还看自己

据统计,2001年我国有46万高校学子报考硕士研究生,参加考研辅导班的大学生约有20万,2002年的人数也可能增加。

对于众说纷纭的考研班,经历过的考生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已经得知自己的考分很有希望被北师大外国文学专业录取的小秦同学的总结可能说明了一切:“归根到底,考研的成功与否99%还是在自己。任何学科的辅导班都只能给你一些习题,一些建议,这里面有些是有帮助的,但知识还是得靠自己学。”

对考研班“热”“滥”现象,有关部门已出台了一些规定,考研班也必须持有办学许可证:办考研班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拥有法人资格,且具有50万元以上的办学资金,符合此条件才能依据有关程序进行申请,经审核后,才能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但只有这些还不够,根本上的解决之道还是对考研内容的不断改革:考题内容要鼓励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减少那些死板的程式化试题,降低这类试题在总分中的比例,多出些可自由发挥的试题。只有这些改革到位,“押题能手”这类怪胎才会真正消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