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中国成立使科技工作者得以施展才华

2001-05-11 来源:光明日报 朱光亚 我有话说


朱光亚湖北武汉人,1924年生,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四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至十四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我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我的许多前辈科学家、老师和同行曾致力于“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但历史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科技工作者才得以在广阔的科学技术领域里为祖国繁荣与发展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我于1945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1946年秋赴美留学,1950年春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尖端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历程。

当时,新中国诞生不久,饱经沧桑的中国大地百废待兴,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正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然而这并不是资本主义世界所愿意见到的发展。美国悍然出兵侵朝,并对我进行核威胁。面对当时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于1955年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开始时我国曾得到苏联的援助,但到1959年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我国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武器。1959年夏天,我奉调到核武器研究所参加“原子弹、氢弹攻关任务”的技术研究开发与领导工作。“两弹”研制成功,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杰出前辈们和优秀同行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核武器研制与试验是一项规模大、技术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研究、生产、试验、使用各个部门,需要全国各有关方面配合,需要有多种专业、高水平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协作。经中央批准,1960年和1962年先后两次从中国科学院、大专院校和有关部门、地区选调了200多名高、中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到核武器研究所。与此同时,中央责成军委、国家计委、教育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又从全国抽调一批科技人员加强核工业建设。这些措施从组织上保证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各有关单位不讲价钱,不谈条件,都给予了无私和宝贵的支持。1962年底上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两年计划安排后,遵照毛泽东同志“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批示,中央要求把从中央到地方的工程技术力量组织起来,全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统一安排,分工负责,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就发挥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势,保证了各次任务的胜利完成。据统计,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会战。这一全国规模的协作网,包括国防科研部门、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科研部门五个方面的技术力量;仅中国科学院就先后动员了 30多个研究所承担了300多个科研攻关项目。

“两弹”研制成功,应归功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集中统一领导,归功于一代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干部、工人共同做出的无私奉献。

回顾已过去的半个世纪,以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导弹为标志的我国国防尖端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始终得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高度重视。比如,早在1955年7月,党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1962年11月毛泽东主席指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后,党中央又成立由周恩来总理,副总理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以及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赵尔陆、张爱萍等组成的15人专门委员会(中央专委),周恩来任主任,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取得成功之前的不足两年时间里,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8次中央专委会,专门听取原子弹攻关汇报并给予及时指导。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我国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战略部署,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将更加迅猛地发展,并更加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节日里,我深信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指引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承担起更加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