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相对减少,引起强烈反响的优秀之作极为罕见。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相当高,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尚远不能满足广大知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阅读文学作品也就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新一代知识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他们需要文学,尤其需要描写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广大知识农民汇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学读者群,他们需要大量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必将导致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的深刻变化。由于中国农村长期封闭,生活其间的中国农民承受传统文化的因袭重负,在社会转型中受到的心灵冲击尤为巨大,激起的心灵震荡也将异常强烈。这些无疑都是现实时代图画中最具风采的景致。文学作为社会演进的活的历史,如果简化甚至遗漏了这一方面的内容,也就只能是残缺的历史,没有生机气韵的历史。
鲁迅先生率先以新小说的形式描写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民的苦难人生以及其所承受的因袭重负,其举世瞩目的创作实绩开启了中国新文学重视农村题材的良好风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革命作家坚持工农兵方向,把农村题材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较长的时期里农村题材的创作十分活跃,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声誉很高。新时期之初,虽然随着社会结构变化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许多反映城市生活的题材领域得到拓展,但是农村题材仍然在整个文学领域中占有较大比重,描写农村生活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数量不少。由此可见,近些年文学受到读者冷落,陷入困境,固然有多种原因,忽视农村题材的创作,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作家对农村生活失去兴趣,对广大农民失去热情?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近年来,社会矛盾的焦点已不在农村,农村较少出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近些年来,城市工矿的改革,几乎每深化一步都触发起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因此相对平静的农村也就难免成为作家“遗忘的角落”。
第二,部分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或把创作视为获取财富的手段,或迎合市民趣味的世俗写作,或热衷于营造自我心斋,置身象牙之塔。将依靠情感的文学创作转化为纯粹的技术操作,不关心农民的命运。
第三,许多作家并不了解农民,我们却很少有人再像赵树理那样甘愿一辈子为农民写作,像周立波、柳青那样扎扎实实地到农村体验生活,以致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的作家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