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高科技振兴我中华

2001-05-24 来源:光明日报 王大珩 我有话说


王大珩1915年2月出生,祖籍江苏吴县,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学位。我国光学事业和计量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研制了精密跟踪电影经纬仪等多种仪器,开创我国自主研制大型综合光学装备的先河。开拓激光、空间光学、遥感、光度、色度等学科领域,成就突出。曾多次参加制订国家科技规划,联名向国家提出多项重要建议。1986年联名建议发展我国高科技,经采纳,形成国家“863”计划。倡导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理事长。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3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受教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1938年我考取留英公费生,我的同学与好友钱三强已到法国留学,当时法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欧洲组织中最活跃的所在地。钱三强在法国已与共产党有了较深的接触。1947年春天,他到英国参加学术活动时来看我,向我介绍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还介绍了许多共产党的事情,从那时起,我对共产党有了一些了解。我们商定一起回国,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我得以很好地发挥所学的知识,使我引为自豪的是为国家做了一些创业性的工作。最先是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创建了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而最主要的是在上级领导及多方支持下,1952年起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从此我如愿以偿开始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光学事业。1953年中科院仪器馆在长春正式成立,建馆第一年就大见成效,不仅完成了光学玻璃、显微镜、水平磁力秤等多项目的研究,而且第二年就有5项科研成果获得了中科院东北分院的荣誉奖励。

我加入共产党是在197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大连时,我对党的认识还较肤浅,但对党内上下平等、讲民主的印象很深。学校领导曾问我:“你相信不相信共产党是大公无私的?”我说:“我相信。”当时确实是从心眼里佩服共产党,也一心情愿跟共产党走,并不断以党员的要求勉励自己。多年来,在党的领导、关怀、培育和信任下,使我能有机会带领一批年轻学者努力而有成效地为祖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文革”期间我幸运地被列入专家保护对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完,我从思想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强调政治与业务的统一等,使我深切感到党的政策好,有什么想法敢于讲了,觉得合乎道理的意见党是会采纳的。1979年,我提出了入党的要求,很快就得到党组织的批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此时我更感到,作为一名党的科技工作者,对国家的建设有责任提出意见。正是这样,我大胆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建议。1986年初,我参加了一个针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研讨会,从所看到的资料得悉,英、法、德、前苏联、日本等国都对此做出积极反应,相继出台科技发展战略。我认为,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高科技发展机会,我们中国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高科技领域世界性竞争。会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与有同样心情的三位科学家王淦昌、陈芳允、杨家联名给党中央领导写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这份建议很快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当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要拖延。”国务院立即会同有关部、委、院、所,组织了几百名专家,进行了周密的调查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国务院于1986年11月18日正式发出通知,至此,中国一个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公之于世。

由于建议提出和党中央领导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863计划”就这样诞生了。现在,“863计划”已结出丰硕的成果,我国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高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我国已经迈进了世界高科技竞争之林。

(本报记者李海秀采访整理)

(素描作者:霍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