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书协顾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李铎先生,不但书法创作日臻完美,而且他从多方面进行的艺术开拓也硕果累累:《李铎书法艺术评论》70篇已出版,《学书断语》已经完成大半,旧体诗词准备出版的前期工作已接近完成,《李铎书法作品选》即将呈献给广大读者。
启功先生在1986年《序李铎书前后出师表》中说:“回过头来,平心而论,(李铎)前一大段学郭(沫若)体,未尝没有鼓舞气势的好处。”后一大段则是自成一家,“用笔不拘束,结字求紧密”,行气连贯,左伸右缩,放胆落笔,古树粗藤,独具风格。”
李铎先生在书法创作之余,还旁通韵语,赋诗填词,启功先生赞道:“极有诗才,既无失律,又有意韵”。他也兼擅绘画,作品在1995年随《孙子兵法》书法长卷一同展出时,“古树粗藤”、山峦叠翠,与他的书法创作呈现出了相同的艺术风格。
李铎先生说:“书法,最富民族性。它与中国文化之母体,维系一条剪不断的根。”他重传统,不废创新,主张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继承。他提出了“临、立、变、创”的书法学习主张,并对此有自己的解释。他说:“临者,师以法书碑帖,求其形神具象也;立者,得帖意之神为己所用,以奠根基;变者,涉取诸家,化而为用,不囿成规,渐具风貌;创者,融汇贯通,取精用宏,寓学养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遂自开一格,卓尔成家。”李铎先生的书论,实质上就是他的成功创作的经验总结与发挥,操作性很强,因而对后学者大有用处。是他对我国书学理论的丰富与贡献。
李铎先生的书法实践,历时已有60多年。自谓大体经历了“幼遵父命,操笔习书;再承师教,初有所得;临习颜柳,方正楷则;继而学行,颇增情趣”几个阶段。“素喜云松之刚劲多姿,寒梅之刚毅古淡,藤萝之刚柔盘结,兰竹之清幽恬适,书法之遒媚宕跌”。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自己的艺术创作峰巅的。他总结出了书法学习成功必须具备的四个因素:“一曰兴趣,二曰勤奋,三曰悟性,四曰路径”。“无勤奋,则兴趣枉然;无悟性,则难入佳境;然路径偏迟,则兴趣越浓,悟性越高,愈加卖力,则愈走愈远,甚而陷入泥沼不能自拔。”即此,我们可以概略地悟透那个在上小学时“临贴写仿”得“双圈”的李铎,如何从魏隶笔意入行,经过遍临颜、柳、欧、赵,上溯二王及秦篆、汉隶,下逮苏、黄、米、蔡与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等人,广征博采,兼收并蓄,而后脱旧出新,独树一帜。
李铎先生书写并刻石成碑的《孙子兵法》长卷无疑是他创作的一座高峰,是我国当代书法创作中的一座丰碑。启功先生有评:“猿臂伸来录异书,淋漓点画古藤粗。鸿都门下中郎笔,视此豪情逊不如。六千文字百余石,信手镌来若等闲。纵使宠涓逃树下,也难擎此重如山。”从1995年至今的几年中,他以50年戎马生涯铸就的一份豪迈,赋诗作文,出书办展,参加文化扶贫,带团下乡下厂,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天地。1999年他出版了自传体笔记《笔伴戎马行》,内容包括说书论艺。今后,他拟将一如既往,每隔一段时间推出一批新的作品奉献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