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争夺进入白热化

2001-06-04 来源:光明日报 金振蓉 我有话说

人才问题之所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人才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之所以把今天的人才争夺,上升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战争,实在是由于过去通过战争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今天通过抢夺人才就能实现,而且名正言顺,堂而皇之。

从几十年前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向发达国家的流动,到十几年前我国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现象,那时虽然也称人才争夺战,但流出人才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流进人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实力几乎无法较量,人才争夺其实只是流进人才一方的抢夺,而流出人才一方的“夺”,只是停留在道义上的说教而已。

在今天的全球人才大流动中,这一人才流向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所以说今天的人才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并不是说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抗争的实力,而是当今的信息技术发展和高科技时代的特点,打破了以往那种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给了后来者以后来居上的机会,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在某些领域或行业的突破,大大提升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改变整个竞争的格局。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体味到人才的重要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求贤若渴,积极主动地招揽人才。

有识之士断言,一个国家能否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取得竞争主动,关键并不在于该国家今天有多先进,而在于它拥有多少人才。从近几年来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中,人们也看到了知识积聚财富的力量,从而对拥有掌握知识的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发达国家一直占据着主动,他们凭借着强大的资本优势,在世界各地网罗人才。有人说,托福就是美国人设置在世界各国的人才收割器,而发展中国家就是人才净输出国。就我国而言,每年我国都有大量优秀学生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国家花费了大量的投资,仅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就占1000多亿,近几年我国又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有人算过一笔账,即每一名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平均花费是十几万元,而美国人不需花费,只需通过设置的“托福”人才收割器,就将中国教育培养的优秀学生轻轻松松收割走了。

不仅如此,不少跨国公司还实行人才本土化策略,通过到发展中国家人才集中的地区办厂、办科研机构、办教育等形式,将大量的优秀人才招于名下。诚然,这些人才利用的形式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但智慧的流失是无限的,影响也将是难以估量的。

据一项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6%,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的15.4%都去了国外。当年,王选去美国考察,回来后写道:“美国硅谷集中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

面对全球性人才争夺战,不发达国家处于竞争的劣势。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表的关于152个国家移民情况的研究报告认为,“人才外流”现象已对不发达国家产生了消极影响。报告说,主要由教育程度高的青年促成的知识资本外流增加了这些国家经济停滞的风险,加剧了竞争力的欠缺。以哥伦比亚为例,1999年受过3年以上高等教育人才的外流,使哥损失了20亿美元。世界所有不发达国家的损失就无法估量了。

人才研究专家指出,人才外流是一种颠倒的技术转让,它使发展中国家损失了自己最宝贵的财富——自己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造成了穷国更穷,富国更富。工业经济时代,最激烈的竞争是争夺资源和市场。知识经济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争夺人才资源。因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认识到求生存就得求发展,求发展就必须有人才的紧迫性。

我国近几年通过加大改革力度,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各类科技创新工程,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同时,许多专家也注意到,我国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的比例并不高,去国企的更少,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缺乏人才作为支撑,企业要想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人才的走向有着自身的规律,吸引人才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目前状况下,我国的企业还不具备和像微软那样的国际大企业相抗衡的能力。微软实力雄厚,他们可以提供给科技人员以在国内企业无法提供的经费支持。但许多专家同时指出这样的事实,微软是企业,是企业就要注重效益,实际上,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才“收割”,企业为吸引人才所花费的巨资,其实最终还是由人才来创造。

由此,有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思考,由于科技成果是由人创造的,而科研成果注定是要通过企业才能发挥效益,因此,只有企业的科技水平得到提高,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加强。我国的有关管理部门,能否在引导人才的择业走向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国外的优秀毕业生90%以上到企业,我国近几年这方面比例虽有所提高,但总的状况还并不理想,这其中,我国企业在提供给人才的事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等方面的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有专家认为,当前国家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度重视,给予奖励,并实行高额奖金,这是对科技人员的鼓励,但另一方面,奖励只是对个人或集体贡献的高度肯定,它解决不了科技工作者个人或群体的择业走向,因为任何人都不是为了获奖而去求职的,要留住人才就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尊重科技人才的氛围。对我国来说,当务之急不是人才的流失,而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