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一项关键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正式启动已有一年多了。据北京林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李俊清教授介绍,通过对宁夏、甘肃、四川、内蒙、新疆等西部地区进行的实地调查和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实践存在误区。
虽然国家在去年9月份发布的《退耕还林还草暂行办法》中已经作出了经济林比重不可太高的指示,但是西部的大部分试点地区都存在着经济林比例偏大的问题。这种现状不论是对于生态保护还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都不利。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农民在管理经济林时,已习惯了施肥、除草、翻耕的办法,这大大损害了经济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因此在生态保护方面,与其他林种和杂草相比,经济林的作用较小。
经济林比重偏大是维护退耕户经济收入的必要措施,但是大规模的经济林并不“经济。首先从产量上看,中国现有退耕还林还草耕地如果有一半种上经济林就会因产量太大而无法卖出。而且现在销售问题在有些地区已经出现,如西部的某县因大规模的种植柑桔林,导致柑桔的零售价跌至1毛2分钱,甚至不要钱。
再从现有的品种种类看,西部地区已种的经济林大多限于苹果、核桃、柑桔和杏等3到5个种类,每个品种的种苗也大都是传统类型。现在的水果市场高质量、新品种的水果畅销,而中低档的较难出售,因而今后这些经济林的销路将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
国家已多次强调,要以“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但在西部,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并不多。比如宁夏某地政府规定必须按照70%还林,30%种草的比例退耕,但该县由北到南,降水量从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一般来说,林木在500毫米以下降雨量的气候里,就很难成活了。因此,这样的比例必然导致该县北部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
鉴于种草方面我国还没有很成熟的法律规定,专家提出了种草优于造林的观念。从气候上讲,种草的成活率大于造林;从经济、保健的角度看,我国大部分人口牛奶的摄入量较少,因此也带来了相关的健康问题。现在人们开始追求营养的全面,因此,畜牧业的市场前景很好,国家对种草的投入应加大。
不论是造林还是种草,都需要经营和管理,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只是把它当做国家的任务来完成。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对退耕还林还草未来收益的信心不大;二是对将来的使用权不放心。在这种局面下,农民不能将退耕还林还草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主动的去精心管理。所以,粗放管理是没有激励机制的必然结果。
也有专家指出,政府管理部门只是对群众说,为了环境,我们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但是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当前生计问题。其实,退耕还林还草的最更本的目的还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而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还关系到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等。只有把这一正确信息传给百姓,他们才会明白他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与未来息息相关,更与他们自己的生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