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明城市文明人

2001-06-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庆 孙献涛 我有话说

人是城市的灵魂。初到苏州,首先让人感动的是这个城市的美丽、整洁、繁华;进一步了解,就会对苏州人的整体文明程度赞叹不已。正因为有了这样高素质的市民,才有这样高度文明的城市。

搭舞台,起步走

在遍布苏州的20多个评弹书场内,老人们边品茶边欣赏“姑苏雅韵”;漫步街头巷尾,总能见到三五位老人聚在小区花园里吟唱“百戏之祖”昆曲。市委宣传部部长周向群告诉记者,听书唱戏的老人没有练“法轮功”的——整个苏州也没几个练“法轮功”的人。

老人们喜欢听书,年轻人则喜欢去图书馆读书、去书店买书,2000年,苏州人均购书额108元,居全国领先水平。

不久就要开放的苏州图书馆新馆位于市中心,这儿原为市政府办公地点,政府迁出后,无偿划给了市图书馆,并投资1亿元,用两年时间建成了这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它将为苏州人民提供200万册图书、800个阅览座位和1400个信息节点。

市委书记陈德铭说,苏州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文化建设的投入上从来都不小气。整个“九五”期间,全市共投入8亿多元,用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文化博览中心、少儿文艺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苏州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和人:大型民族舞剧《干将莫邪》、电视连续剧《春天的故事》、电视专题片《苏园六记》等相继获全国大奖。陆文夫、范小青、王芳等一批“苏派”文学艺术家全国知名。苏式冷面滑稽剧《一二三,起步走》获“五个一工程奖”,连续演出了2500场,主要演员顾芗二获“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

开阔眼界,提高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有过两次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大发展,90年代外向型经济大发展。陈德铭说,之所以能够抓住这两次历史机遇,就是因为当时的领导干部具有高度的时代觉悟和极强的创新精神,真正领会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现实指导意义。

如今的苏州已经是经济外向度很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党员干部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往日已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如此,市委、市政府最怕党员干部囿于过去成功的经验自我欣赏不思进取。现在各级党委每年都要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集中轮训,帮助党员干部开阔眼界、拓展思路。

对全体市民的教育,该市重点放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上。具体到某一群体,则“对症下药”:在新经济组织中开展守法经营教育,在外来人员中开展遵章守纪教育等等。对中小学生,则集中开展基本行为规范教育。苏州中学校长倪振民说,培养什么样的人,一是要有责任心,二是要有爱心,这是作为一个文明市民最根本的素质。

学习、创业、融合

苏州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古代的50位状元、当代的81位院士,都是苏州籍人士。在苏州古城的街巷中漫步,也许就能找到一位古代状元的府第或当代院士的老宅。

不过要找到苏州市教委的办公楼却不太容易。七拐八拐,记者终于在一条小巷尽头找到了市教委的四层简易办公楼,与一天前看到的豪华气派的苏州中学和幽静典雅的苏州盲聋哑学校相比,这儿更显得俭朴实用。年轻的市教委主任王少东给记者提供了一串数字:1992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9年,普及高中段教育;2000年,全市18至22岁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28%,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普教”是要花钱的,仅“九五”期间,各级政府累计“普教”投入就达70亿元。

苏州把普及高中教育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每年有60%的初中生升入中等职工学校,40%进入普通中学。目前全市有94所中等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为生产一线“生产”大批技术工人。美国旭电(苏州)公司总经理陈文详对记者说:“苏州的教育水准相当高。我们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工人,而这种工人在苏州很容易找到。”

另一方面,为了让外企“很容易”找到自己,苏州人非常看重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苏州是一座学习型的城市,每年有55%的城镇职工、30%的农村劳动者接受岗位培训。苏州也有下岗工人,但比例很小。苏州人普遍接受终生教育的理念,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平龙根是金阊区的常委、宣传部长,他介绍说,金阊区把社区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在区一级建立了社区教育学院,在街道一级设立分院。社区教育实施对象涵盖从婴幼儿人群、青少年人群、成年人群到老年人群四大群体。

除了着重培养本土的苏州人成才之外,苏州还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敞开了大门。现在苏州有两个留学生创业园和3个科技创业中心,与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合作建立了1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每年吸引6000名研究生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苏州谋求发展。目前,150家留学生企业的前景非常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