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形式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种形式也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外出务工和社会流动成为农村社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必要途径。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工作。进城农民正是缺乏一定的教育和技能,所以很难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因之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关乎到城市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农村教育体系?这个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的教育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是一本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家和加拿大有关学者对中国农村地区教育作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报告,这本书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本研究农村教育的书。它采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实证研究为主,强调第一手资料,以案例研究为辅,佐证和说明研究主题。该项目选择方法科学,分析模型独特,特别是在县一级的选样中,合理地选择样本使样本具有可研究性,如根据教育发展的程度和速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在处理个案和数据时兼采别样。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都是以往教育学者所欠缺的,因此也引发了教育学者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
在研究对象上,作者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集中研究从村、乡到县城的学术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从两个层次上分析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一个是地区、种族和性别的教育发展和差异;另一个层次是影响地区、种族和性别教育发展的变量,这些变量大致确定为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地域的等等。这种研究定位和宽泛的研究取向是教育学者所没有的,因此也为教育学者提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综合分析的思路。
在研究内容上,作者对选定的省、县地区进行了静态社会结构研究和动态社会变迁研究,集中考察了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所选区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研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放在了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中去考察,做比较。这种极具社会学性格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从而能准确地抓住问题以及问题构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用以指导实践。以往教育学的研究常常偏重于理论,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教育理论家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者的理论两种无法对话的理论体系。社会学的教育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无疑为教育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
(钱民辉:北京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