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2001-06-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上海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伴随着上海城市的综合实力的提升而提升的。这种提升起端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展开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一流基础教育的建设过程,它坚实而有力地奠定了21世纪上海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市开始进行课程教材改革,这一改革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记者在上海的所见所闻,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小班化”教育悄然兴起

在北京东路小学,二十余人的课堂里,学生的座位或马蹄形排列,或成几个方阵。同学们既可以在教室中表演,又可以分小组讨论。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每天,他们可以与老师自由地交谈,因为,老师的办工桌就放在教室的一角。教师在同学们中间信步,而眼光却掠过每一个人的面庞。这就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上海悄然兴起的被称为“教学领域一场革命”的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更优质、更充分的具体实践,是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时代要求,它体现了教育价值中的公平、民主、主体性、发展性等多种原则,挑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育模式。小学小班化教育市级试点学校已扩大至20所,区级试点学校已近80所,加上部分区域在面上推广的小班化教育小学有200所,上海市已有300所学校实施了小班化教育,占全市小学数的25%左右,其中黄浦、静安、虹口、徐汇闸北、卢湾、普陀等区县已在起始年级基本普及小班化教育。

再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招生考试、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1997年上海市全部取消初中入学选拔性考试,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这项改革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放了小学,促进了初中学校布局调整和均等化办学,更体现了义务教育法公正、公平的基本精神。

继初中招生制度改革之后,上海又提出了初中毕业和考试分离,市、区两级管理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目标,提出了“多次机会、双向选择、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唯以分数取人”的招生办法。

改革的重点在课程

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也在课程上。1988年起,上海开始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攻坚战,对课程结构、学科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九年一贯制、五四分段”的课程方案,按照教育规律和年龄特点,将小学和初中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在课改整体设计中,设置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版块,小学、初中必修课的总课时从9120课时减少到7766课时,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选修课和活动课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这一时期的课改称为一期课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

时至今日,为构建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程教材体系,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进。此次改革在课程教材基本理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体系;在科学、社会、艺术三类学科群中力图创建分科、综合一体化的新的教材编排体系;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创立多向选择的弹性机制;强化和凸现课程系统整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功能。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上海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在尚文中学的一堂课。六年一班正在上“水和人类”课。学生们不仅通过显微镜了解水的存在形式和环境,更要了解水对人类的意义。课堂上通过交谈、实验、讨论,引发了关于如何保护水资源的话题。有的同学侃侃而谈,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还拿出了家里的水费单据,说明水的珍贵。小小一堂课折射出外面缤纷的大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