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听起来似乎只是财政部门自己的工作,与普通读者没多少关系。但是在日前于合肥召开的“安徽省县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一改革亟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博导刘溶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存在四大困扰: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家财政的紧张态势不减,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财政职能异化,宏观调控功能弱化的问题突出;国家财力可观,但财政的可支配财力相对萎缩;收入增长不慢,但支出增长更快,入不敷出。特别是一些基本支出都难以确保的现象让人揪心、使人费解。
其成因似可概括为四方面:财政职能错位,与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不相适应,“缺位”与“越位”并存;财力分散,特别是“三乱”问题,蚕食、耗散了财政的可支配财力;预算失控,其原因是主观随意性,事权无边界,缺乏成本—效益分析和考核;收支相背,支大于收,公开和隐性债务日益增加,财政风险加大。
安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
厦门大学财金系主任、博导张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主宰财政,市场经济下由市场、资本、公众决定财政。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中,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是关键性一步:只有借助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才能实现从政府决定向市场决定的转换。一旦从国家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也就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换。
实现这种转换之后,资金还是政府在分配,但必须从公共角度考虑问题,国家只是充当管家的角色,所以叫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政府管理市场不管的部分。
公共财政模式一步步形成的过程,也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何盛明:推进改革关键要领导下决心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博导贾康:早在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时阻力就很大,那时主要是处理收入方面的规范化问题,当时在不少地方是在“不交票子,就交帽子”的压力下才接受改革的。
而这次安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更深刻,要使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走向透明化、规范化,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将相当广泛地触动既得利益,是革既得利益的命,首先财政部门要革自己的命,同时也是革部门和预算单位的命,需要党政一把手坚决支持才能做得通。因而安徽的改革是难能可贵的、“敢为天下先”的改革。
财政部科研所原所长、博导何盛明:在财政支出上,整体配套改革全面推出,安徽是独家。很多省认为财政支出改革涉及各部门利益调整,难度太大,不敢动。实行这一改革,政府一切收支活动都要进入预算,都透明化、法制化了,财政部门不能批条子了,党政一把手也不能批条子了。这一改革是对既得利益一次最大的革命。安徽改革试点所以成功,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各级政府思想统一、决心很大。实施这一改革,关键要领导下决心。
一位权威人士表示:经济体制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调整人的利益关系。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实际上主要是革财政部门自己的命,就是要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不能乱批条子了。如果这一改革能在全国铺开,其影响将是广泛的、深远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谢伏瞻: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建议实行两个结合。一是与机构改革相结合。在县级财政中,之所以存在可用财力增长慢于支出增长的问题,关键的一条,还是吃财政饭的人太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普遍。机构易生难死,人员易进难出,日积月累,负担越背越重。因此,要结合县级机构改革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使两者相互促进。
二是同调整政府职能相结合。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政府自身改革还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小于机构改革的力度。一些本可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一些本属企业自主经营的事情,一些依靠社会力量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还抓着不放,而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情,政府却没有管或没有能力管。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真正调整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才能逐步把吃财政饭的机构和人员减到合理的限度,才能使公共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相适应。
张馨教授还指出,改革必须坚持法制化、公开化。公共服务是通过支出来体现的。要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支出改革很重要。市场经济要求,用每一分钱都得经过社会公众的批准、认可;花每一分钱,从根本上都应符合纳税人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必须依靠法律力量,确保政府预算受全社会坚督。没有法制化,就会从分散的腐败变成集中的腐败。一位权威人士认为:国家财政支出应逐步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只要是非国家机密的、不涉及国家利益的数据都应该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支出管理改革中必须引进法律机制,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否则改革就难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