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变绿了,变美了。上海人形象地描述了这个城市的绿化进程:解放初,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132平方米,相当于一双鞋大;1993年,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平方米,相当于一张报纸;1998年,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96平方米,相当于一张床;2001年,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5.2平方米,相当于一间小屋。从“一双鞋”到“一间屋”,上海人浓墨重彩抒写着铺绿诗篇。
为了保证绿化投入,上海市政府狠下决心,一方面把不该花的钱坚决节省下来。另一方面加大对自来水、煤气行业的改革力度,提高效益减少亏损,使政府原来用于两个行业财政补贴的资金全部转到绿化建设中来。据统算,从1998年至2000年,仅此一项,市政府每年就可以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增加绿化建设资金7至8亿元人民币。各区、县在保证原来的绿化投入外,或新建“绿地建设专项费用”并严格监督使用,或制定新政策鼓励开发商扩大绿地建设面积,或提取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用于大规模拆房建绿……有了资金的投入,申城的绿色飞速生长。
大上海人多地少,市中心更可谓寸土寸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人均建设用地只有51.93平方米,不到全国人均建设用地的70%;市中心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三个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达5万人左右,在这些地区拆房建绿,每平方米成本超过1.2万元。紧缺的土地资源和昂贵的绿化成本,未能阻挡上海人绿化家园的进程。辟地建绿、拆房增绿、建绿扩绿、见缝插绿……在市中心的“黄金宝地”,绿地一块又一块迅速建成,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位于“申字”高架道路中心结合点,地跨黄浦、卢湾、静安三个区,建成面积23万平方米,由12幅绿地组合而成,是近年来中心城区建设面积最大、品位最高、树种最丰富的生态型绿地,被上海人骄傲地称呼为“蓝绿交响曲”。
如今,上海正在稳步推进“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计划,即市民走出家门500米内就有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目前,市区已建成这样的绿地58块,今年还要建30块。
一棵树生长到胸径15厘米,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上海却用3年时间培育出了几万株这样的大树。上海人智慧地首创了从外地引进大树的办法,经过科学移植、精心养护,使来自异乡的“客树”在申城的土地上生机勃勃,大大提高了绿化效率。统计数据显示,1998至2000年,7万多棵胸径15厘米以上的大树落户于上海市区百余条主要干道,为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带来了原野气息的盎然绿色。在从外地引种大树的同时,上海又在郊区兴建了六个大型苗木基地,为市区供绿。
上海人描绘的“十五”绿化建设蓝图是:到2005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7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4%至2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至30%,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绿化标准。上海将会更绿、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