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抓时代机遇 振汉唐雄风

2001-06-26 来源:光明日报 杨建洲 杨德生 我有话说

1996年10月,西北大学顺利通过了原国家教委和陕西省政府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7年6月,陕西省政府批准西北大学“211工程”立项,西北大学“211工程”正式实施。

1999年6月,西北大学“211工程”通过国家计委立项并被列入国家“九五”建设计划。

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大学,若干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基地;成为促进陕西和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西北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目标是:到20世纪末,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省属高校的前列。

“211工程”建设为西北大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几年来,西北大学抓住机遇、上下一心,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拼搏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苦练内功,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认真实施“211工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超额实现了“211工程”“九五”建设目标,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建设内容,“211工程”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为国家和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学科建筑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西北大学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211工程”建设的核心,重点建设了在国家立项的7个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综合研究,中国中西部山—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理论物理与光子学,分析科学、物理无机化学与现代分离科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与陕西经济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秦巴山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及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

中国思想文化史综合研究学科在思想史、周秦汉唐史与考古、中外关系史、民族史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占有领先地位,并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队伍。“九五”期间,该学科承担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3项,国家级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9项。1997年至2000年,该学科共有52项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以上15项。

中国中西部山—盆动力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学科已形成了学科和研究方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理工并重、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211工程”建设,新增“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涵盖8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4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和发展速度居于全国“基地”前茅。“九五”期间,该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201项,其中国家“863”、“973”、“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

理论物理与光子学学科已经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场论、低维凝聚态物理、电子结构理论、瞬态过程与超快现象、光核反应理论、量子光学与非线性光学等研究方向。“九五”以来,该学科承担科研项目64项,其中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项目、国防科技预研任务等国家级项目24项,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国家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毕业生报考博士生录取率高达100%,全部进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特优人才培养受到社会的检验与认可,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理科基地启动建设近10年来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分析科学、物理无机化学与现代分离科学研究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分析科学、物理无机化学和现代分离科学三个重点研究方向。1997年至2000年,该学科承担科研项目88项,其中国家计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13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13项,推出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成果4项。出版教材、专著11部,其中两部分别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研究生用国家重点教材。

中国发展经济学与陕西经济发展学科在学科建设、决策咨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九五”期间,获准建立了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设立了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设立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增3个硕士点。“九五”期间,该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6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90部,发表学术论文844篇,获省部级以上奖25项。在人才培养方面成就显著,被誉为经济学家的摇篮。

现代生物技术和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学科目前已在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研究和开发中心以及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该学科在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研究、植物细胞工程和转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及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学科承担的国家级项目逐年递增,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领先地位。“九五”以来,该学科参与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与大中型企业合作项目13项,与国际、地区合作项目6项,共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9项。以该学科为依托,成立了集科研、开发、市场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科研开发实体———陕西省计算机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在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通过“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西北大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取得突破性进展。“九五”期间,学校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4个增至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5个增至8个;博士点由11个增至19个,其中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由45个增至65个;省级重点学科由14个增至25个;获准设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由4个增至5个,基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10位,学校成为国家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

标志性成果纷至沓来

在“211工程”建设的有力推动下,西北大学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步伐明显加快,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一些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秦岭造山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由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张国伟院士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提出了秦岭造山带浅表构造与深部构造近于直交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模型,秦岭三板块、2条缝合带的板块构造框架和显生宙主造山期造山细节过程,秦岭后造山期构造体制和陆内造山作用特征。该成果获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99年全国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仅两项)。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996年以来舒德干教授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NATUR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论文,“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前推了五千万年,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该成果入选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当年全国高校唯一的入选项目)、“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舒德干教授也因此获得全国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本届唯一奖项)。

●中国科学史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对“中国古典数学与数理天文学”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中国数学史上的重大疑案、悬案,在海内外数学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已故著名数学史家李继闵教授对“《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的系统研究,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曲安京教授对“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研究,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已被邀请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专题报告。

●示波分析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科院院士高鸿教授首创的示波分析是电分析化学的新领域,“九五”以来,融合计算机科学、数学、电子学等学科,将示波分析由示波滴定发展到示波测定的新阶段,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电化学免疫分析法研究在非酶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新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有机化合物极谱催化波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现代分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液相色谱中溶质统一保留模型及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研究项目,首次提出液相色谱统一保留模型,并成功地将其用于指导基因工程生产治疗蛋白的复性及同时纯化新工艺,被专家评价为“科学新发现,国际首创”,该成果获1997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变性蛋白复性及同时纯化元件”项目1998年通过陕西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属国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有机合成新反应和新方法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该成果首次发现并报道了4个重要的有机杂环化学新反应和10类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新合成方法,提出了我国自己发现的新反应,为有机杂环化学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获1998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2000年度“陕西省十大科技新闻”。

●“综合地质物化探多参数直接探测油气理论方法与效果”研究成果突出该项目提出了“边水效应”等新的环状异常成因说,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由高鸿院士作为主持人之一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顺利通过国家基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特优的成绩,达到国际一流的学术水平”。

●理论物理重大问题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学校承担的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项目“90年代理论物理重大前沿课题”(子项目)和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世纪之交理论物理重大问题的研究”(子项目)在量子可积系统的构造与求解、椭圆可积系统、可积量子场论及相关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富有创造性的成果。“九五”以来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23篇,被SCI收录75篇,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省部级奖2项。

●强场激光物理和飞秒超快过程研究取得显著成绩侯洵院士作为主持人之一完成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强场激光物理和飞秒超快过程研究”取得显著成绩,项目组研制的“全固态多波长飞秒脉冲激光系统”拓展了飞秒激光波长范围,使飞秒激光器可同时输出近红外光、蓝光和紫外光,可为基础研究提供精确同步的、高时间分辨的多波长飞秒激光光源,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物理无机化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物理无机化学在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动力学与机理研究方面,与国外同步,在混合价化合物以及相化学和热力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仅2000年就在SCI源刊物上发表40篇论文,其中有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创佳绩薛祥煦教授指导的两篇博士生论文连续两届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可完全降解生物塑料PHA的开发研究取得优异成绩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菌种选择和混合培养技术方面属国际首创”。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已通过国家验收,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该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研究技术和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为刑侦工作提供了实用的先进技术手段。

●中国思想史研究独具特色张岂之教授主持的“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项目通过与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诸学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立见解的思想史研究代表作———《西部开发与人文学术》丛书。《宋明理学史》一书1999年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二等奖和首届郭沫若史学奖荣誉奖。

●中国历史研究独辟蹊径张岂之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历史》六卷本,采用章节体与专题综述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将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进一步扩大为中国历史研究,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著作,被教育部确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东历史研究成果丰硕彭树智教授主编的《中东国家通史》丛书,是我国第一部集中东各国通史于一体的大型丛书,对于深化中东地区历史研究、制定对中东国家的政策和进一步发展同中东国家的交往,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周秦汉唐历史与考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学科承担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三峡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重庆万州区中坝子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十分丰富的商周时期遗存,为探索早期巴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周秦汉唐文明》、《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等重要著作的陆续出版,填补了本学科在诸多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取得突出成果何炼成教授主编《中国发展经济学》丛书13部,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发展经济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其中《中国发展经济学》一书获陕西省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该书把中国区域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是对西方发展经济学本土化的重要尝试,在国内属于开拓性的工作。该书被确定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西北大学长期致力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在决策咨询和西部发展政策研究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承担的“陕西迎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研究”和“陕西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困诊断调研”受到了国家经贸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获陕西省政府两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2001年,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西部资源调查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效显著学校在预测西部诸多盆地油气勘探方向、有利含油气区块、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等方面承担了国家一系列重要科技攻关任务,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同时承担了“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研究”、“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与综合开发治理系列研究”、“西安环城林带可行性论证”、“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示范”、“秦巴山区弱智人综合防治研究”、“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等课题,对陕西及西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国家部委和陕西省的高度评价。

●产学研结合迈出新步伐生物学科积极与企业结合,引进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建立了“西大永和生物医药开发实验室”、“西大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中心”、“西大生物芯片研发中心”、“西安纳贝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经过努力研发成功3个四类新药和两个一类新药,已分别通过新药评审,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批号。

●大学生物医药园发展势头良好由西北大学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牵头,联合其他4所高校共同出资5000万元组建的大学生物医药园占地840亩,成立一年多来,已转化和引进入园项目及企业28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重组蛋白药物示范生产线及关键设备的开发生产”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被列为国家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设备重点研制开发项目,1998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项目总经费2200万元,已列入陕西省十大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

●“三维医学可视化系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纳米材料开发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经过近十年的研发,新型热敏电子陶瓷材料钛酸钡系列、氧化锌、氧化钛等纳米材料研究开发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四家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产业化后可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通过“211工程建设,西北大学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学校的腾飞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师资力量显著增强,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学校加大了对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的力度,通过启动“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设立引进优秀人才安家费、科研启动费、青年科研基金以及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研修等多种形式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年轻学术带头人的成长。“九五”以来,学校共引进博士、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49人;入选的126名跨世纪人才,现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其中有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5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2人被评为“陕西科技新星”,8人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1人成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通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显著增强,现有专任教师1039人,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由1996年底占教师总数的38.3%提高到现在的50%,获博、硕士学位者占教师队伍的62%,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队伍的78%。中科院院士增至2人,双聘院士增至7人。

教学建设成果显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西北大学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构建适应21世纪国家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高。“九五”以来,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国家级奖7项。在1999年和2001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共有26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6项。在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西北大学共有5项成果通过专家评审。教材建设成绩突出,《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中国通史CAI》等11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思想史》、《二十世纪中东史》等4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教材。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在教学改革、条件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该校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人文精神》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用书。该校1998年获首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B组男子队冠军、

1999年获全国大学生健美操比赛第二名,有10支队在200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奖。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有很大提高,目前各类在校学生1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37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已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基地。

科研条件大为改善,科研实力明显增强,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质量都较“八五”期间呈跨越式的提高。“九五”期间,学校购置了一批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急需的先进大中型仪器设备,建成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发中心,其中物理无机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医药实验室被新批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攀登”计划、“九五”攻关、“杰出青年基金”、“骨干教师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17项,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长江学者成就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陕西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省部级奖113项,有两项成果分别入选1999和2000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一项成果入选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一项成果入选2000年度“陕西十大科技新闻”,学校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在全国高校学术排名由1997年的第36位跃居到2000年的第30位。

作为“211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北大学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师生工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0年12月,校园网络系统专线上网不仅覆盖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及办公区,也为所有学生宿舍提供专线上网接入服务,并为全校教职工提供远程拨号上网服务。该校校园网在西安地区位居前列。图书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率和自动化管理水平处于全国省属高校前列,并接近国内先进水平。该校还将学校馆藏的8000种18万册古籍进行规范编目,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供读者上网查询。此项工作是建立特色数据库的一个尝试,填补了陕西地区这一领域的空白。

西北大学“211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楼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子项目。目前,占地236亩的新区已基本建成,新建教学楼、师生宿舍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科研楼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已经成为学校的科学研究中心。

“211工程”建设为西北大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天时、地利、人和对于西北大学的发展十分有利。在“211工程”建设的推动下,西北大学“九五”以来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长风破浪会有时,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西大人豪情满怀。他们深信,有国家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有西大人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自信心,西北大学一定能够再创佳绩,再造辉煌,再上新台阶,圆满完成学校“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把西北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