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心构筑世纪工程 阔步迈向世界一流

2001-06-30 来源:光明日报 龚向前 我有话说


短评:如果说“科教兴国”战略是吹拂中华大地的春风,那么“211工程”就是带给中国高校的一场及时雨。百年名校武汉大学师生紧紧把握住这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励精图治,锐意开拓,使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本报就武汉大学“211工程”建设5年来的巨大成就刊发长篇通讯,以飨读者。

海内外久负盛名的百年学府——武汉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她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后数易校名,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一百多年来,她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断为民族昌盛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很高学术地位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2000年8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新的武汉大学集合了3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1所湖北省重点大学的力量,这在全国合并新组建的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武汉大学“211工程”项目由原武汉大学“211工程”项目、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11工程”项目、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11工程”项目三部分组成。武汉大学确定“211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为:力争到20世纪末使武汉大学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居于全国重点大学前列,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在21世纪初叶把武汉大学建成特色和优势鲜明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重点突破超常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测绘局和湖北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武汉大学实施“211工程”建设总计投资5.2亿多元,建设内容共包括空间物理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病毒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法与比较法、发展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工程、高电压技术及电力系统工程、流域开发及河流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发电厂动力工程及自动化、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印刷工程等17个学科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图书文献局域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系统、教育基础工程、校园网、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等7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及生命科学大楼、法学大楼、VHF雷达场地、教学主楼、实验室用房、教工住宅及后勤保障系统等7个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集中反映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实力,代表了学校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方向。武汉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支撑,以提高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方向,重点突破,超常发展,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和团结奋斗,已经高水平高质量地全面超额完成了“211工程”建设第一阶段的目

标和任务,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学校各项工作和总体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办学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学校新建了一批科技大楼、教学大楼、基础实验室和教工住房;学校仪器设备总值净增7724万元,增长率达75%,引进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能够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的关键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建成了全国高校规模大、功能齐全的综合教学大楼、标准化学生食堂;建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图书信息服务体系,净增图书17.97万册;建设了覆盖全校的计算机校园网和图书文献局域网,并进行多次扩容、提速。同时,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人文和社会科学传统优势得以发扬光大,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九五”期间承担欧盟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0余项,经费约98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714部;发表学术论文7971篇,其中国内外核心刊物4455篇;共有163项科研项目获奖,其中国家奖8项,省(部)奖155项。在教育部第一、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首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的评选中,学校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前三位。10多部学术著作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大奖。专家们还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立法、规划、决策,提供重大调研报告和咨询建议300多项。建成环境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等6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在自然科学与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原创意义的成果,为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九五”期间,武汉大学共承担项目1279项,经费13563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7部,发表学术论文2263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15篇;共有170余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4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项成果获得国际大奖。建成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与了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小浪底工程”等我国绝大部分重大工程的科学研究、方案论证、工程建设等工作,在“南北极科考”、“节水灌溉”、“癌症防治”等国际性科技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并推动了“武汉·绿色生命湖”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

4、学科建设跃上新的台阶。经过5年建设,武汉大学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学术梯队,奠定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本科专业增加到93个,涵盖了11大学科门类,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专业共11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由42个增加到99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专业由110个增加到189个。另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流动站。

5、加速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九五”建设以来,武汉大学调整、拓宽专业口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使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万人;建立了灵活多样的、面向市场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与科技模式,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如,学校与武汉钢铁公司、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华中电力集团公司、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单位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国内外企业共同开发、转化成果1000多项,横向科研经费猛增;积极创办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氨基酸、吉奥之星软件、HEC固结剂等成为市场“靓点”;占地1300多亩的武汉大学科技园是国家首批试点大学科技园之一。

以人为本创新为魂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也是“211工程”建设的关键。武汉大学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了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与氛围;同时,学校从学科前沿、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目标出发,打破了学科封闭的传统模式,在交叉和融合中推动学科创新,培育了一批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学科群,为永葆学科青春活力和强劲发展势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通过“211工程”建设,现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学术梯队。武汉大学先后实施了“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和“自然科学杰出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并破除论资排辈,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师中业绩突出者年薪可超10万元,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并从国内外引进了100多位杰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院士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者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突出的中青年专家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成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学术接班人。重点学科中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提高了34%,其中国际法、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摄影测量与遥感、农田水利工程等学科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或接近100%。

“九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在原有基础上,又有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人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2人获“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16人入选部委级“跨世纪人才工程”,8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获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8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4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2、通过5年建设,重点学科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确立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譬如,空间物理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VFH雷达、激光雷达研究、探地雷达等研究领域,使我国空间环境地面综合观测能力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与美国、德国并驾齐驱的前三强;农田水利工程学科在节水灌溉、水资源研究等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总体上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3、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为核心,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和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学校按照“保重、扬优、显特、扶新”的思路,根据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着重发展了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一批极具发展前景的学科,并使传统学科焕发了新的生机。如,在空间物理、摄影测量与遥感等学科的辐射下,开辟了通信与信息系统、数字测图、光电子技术、电子出版等新的学科生长点;流域开发与河流工程带动了水文学及水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利用学校在“3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改造传统的城市规划学科,被国家建设部认定为“代表了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

创造精品搏取第一

“211工程”建设期间,武汉大学涌现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学术精品和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韩德培主编的《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首部系统、全面、深入地从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双重角度阐释人权问题的巨著;谭崇台所著的《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陶德麟主编的《社会稳定论》,是我国首部系统论述社会稳定理论的专著。同时,专家教授发挥了“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譬如,辜胜阻、王曦等提出的修改宪法的建议,黄进、曾令良等关于中国加入WTO与法律对策的研究成果,周茂荣、张彬等完成的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咨询报告,分别被采纳实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空间物理学项目在国际上第一次为磁场重联机制找到了卫星观测证据,其成果发表在2000年《Nature》杂志上。病毒学项目首次发现了两个新的凋亡抑制基因和一个新的人类凋亡诱发基因,提出了一条癌症基因治疗的新的学术思路。植物发育生物学项目“马协型杂交稻成果”在湖北等地推广累计种植1000万亩,仅以每亩增收节支50元计,增加产值约5亿元。

“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创国内外截流流量之最,截流龙口水深之最,截流施工抛投强度之最。“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整治”项目首次研究了河道下整治原则,成果对于我国河流工程具有很强实用性。“输电导线舞动及其综合治理”独创了一系列防舞动装置,已成功地应用于大跨越输电导线中。“GPS航空摄影测量”达到了大量减少甚至完全免除野外实地测量像控点的目的,从而导致传统测绘行业技术手段的革命。“Virtuozo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促进了摄影测量学科向数字化和与GPS、RS与GIS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实现了摄影测量深刻的变革。“国家高精度GPS网布测方案、施测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建立了我国三维地心框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武汉大学牢固树立“充实内涵、重点突破、改革创新、超常发展”的战略思想,决心到2010年,把武汉大学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到21世纪中叶,把武汉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