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特有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的关键。中国共产党8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面对新世纪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只有继续做好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不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中国共产党要努力把握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党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做好文化的创新发展,成为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者,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代表。中国共产党80年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世纪文化的创新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第一,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文化猎奇。文化的创新发展,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在文化创新发展中,一定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文化的多样性的关系、坚持“双百”方针,要立足于民族的振兴繁荣,着眼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着眼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逻辑出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扬弃,这是中国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第二,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自觉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文化属于精神的和意识形态范畴,其发展方向和先进性都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就决定了文化的创新发展也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文化的创新发展表现为主动的与被动的,主动的是一种顺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对文化创新发展的自觉行为,被动的则是生产力发展对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制行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和生命力就在于能够自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我们在文化创新发展中,一定要立足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自觉的文化创新发展,始终做到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致胜法宝。
第三,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288页)文化既有它的世界性,更有其强烈的民族性。任何一种先进文化,如果不能溶入本民族文化之中,取得本民族的广泛认同,都不能成为该民族最广泛的先进文化。民族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从排它到吸收认同,必须要有一个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到对新文化的认同,从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到对异文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中要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量变积累和质变引导。把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内容与民族的情感习惯结合起来,把先进文化的内容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
第四,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把群众性与先进性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出发点。在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如果离开了群众性,或不求创新发展,墨守成规,老生常谈,都会使文化的创新发展失去其应有的对象和活力,使文化的创新发展迷失方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2页)。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文化的创新发展始终有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五,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人类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民族生活实践的反映,也是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果。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吸收借鉴,是把世界文化的先进东西吸收过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因此,既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能抱守残缺,夜郎自大。在吸收借鉴过程中,要防止“食洋不化”、崇洋媚外。吸收借鉴的过程,既是我们广取所长,保持并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先进性的过程,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先进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