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大学16位中青年学者倡议“以德治学”

2001-07-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 朱庆 通讯员 兰亚明)在日前举行的南京大学学风建设研讨会上,该校16位中青年学者联合向学术界发出“以德治学”的倡议书,呼吁学术界共同行动起来,抵制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空气,维护学术尊严。

16位学者尖锐地指出,学术腐败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术研究中的假冒伪劣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引用别人的著述不注明出处,将舶来品翻译后贴上自己的标签,剪刀加浆糊拼拼凑凑,两三个月内抛出一部洋洋数十万字的专著,指使自己的门生写文章吹捧自己,人为炒作和做秀,剽窃抄袭的不乏其人,至于急功近利、学风不严谨的就更是大有人在。

关于学术腐败蔓延的原因,哲学系洪修平教授在会上指出,自古以来讲究“道德文章”,学风即人品,但今天的学术腐败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的道德问题。他分析指出,就社会背景而言,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少数学者急功近利,企图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学术规范的建设与倡导严重不够,以致一部分学者和研究生对于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的学术品格,应遵守的学术准则和规范知之不多,甚至漠然无知。

发出倡议的16位学者认为,解决学术腐败问题,单靠进行正面宣传和倡导是不行的,当前最紧要的是采取一系列具体的防范手段,形成外部约束力。

首先要建立起学术准则与科研行为规范。中文系周宪教授强调说,这是当前国内学术界所缺乏的。比如连“什么是剽窃”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致使有些人钻了空子,而国外学术界对剽窃有非常明确的界定,并制定了四种技术上的防范措施。

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说,南京大学早在4年前就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台了《南京大学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就科研行为规范、对于违反人员的处理等作了十分具体的规定,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国内学术界所称道,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研究生院副院长童星教授认为,建立和完善科研行为规范、学术准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学术界同仁的长期努力。学术界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大力倡导“以德治学”。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要敢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坚决反对学术研究中的各种不良行为。在当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科研工作者要认真反思:做学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人是追求真理,有人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也有人是为了晋级,有人是为了做官,有人是为了名利双收。有些学者在当上了教授之后,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做学问,不再愿意吃苦,这是一种十分不负责任的态度。

针对目前学术界部分人追求数量、指标而不惜牺牲质量的做法,与会学者十分担忧,他们呼吁做学问要树立精品意识,并建议采取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导师负责制、匿名评审制、培养特长教授等措施来保护和鼓励精品的成长。

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对16位中青年学者的倡议表示大力支持,并指出,今后南京大学将进一步细化科学研究行为规范,达到可操作的程度,从制度上防范于未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