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筑、环境一天比一天更加美丽宜人,城市建筑面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是建筑多元化、多样化的可喜结果,但是毋庸讳言,在建筑多元化、多样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后果。
有的地方人为地提倡“一个建筑一个样”,“一条街一个样”,在建筑风格上搞所谓的“唐风”、“宋风”、“欧陆风”、“高层风”,搞毫无历史价值的人为复古,把多元化变成混乱化、无序化、随意化,这些现象引起了建筑文化专家的深思。
建筑评论家顾孟潮指出,改革开放20年后,人们的视野打开,设计思想特别活跃,但建筑价值观却比较混乱,商业化与多元化掺和在一起,出现了一些丑陋的建筑。在文化多元化的十字路口,中国建筑向何处去?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多元化不等于混乱化、无序化。没有规则,没有标准的多元化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要用科学正确的建筑概念指导实践。
建筑设计师布正伟说,多元化不是均势化,非主流化,更不是脸谱化。现在迫切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多元化设计理念是什么?建筑消费是什么?建筑的地域性如何与城市文化历史相结合?当前,在建筑设计中要净化建筑语言,注重承传城市历史文脉,把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地注入空间设计之中,发展有生命的建筑,力求主元现代。如果中国建筑没有主元现代,就不可能走向世界。总之,多元化不是均势化,而是有主流、有主见、有选择的多元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亚运村总设计师马国馨说,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建筑为中国注入了活力,但建筑多元化向何处去,需要找一条路,在价值观多样的情势下,如何找到主流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国外建筑设计讲究3H(即h ea r t—h ead—h and),一句话,就是要讲究用心设计。我们的建筑与建筑师要加强学习。如何在传统、革新与现代之间找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道路,需要认真思考。
建筑设计师费麟认为,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必然带来创作的多元化,但多元化不等于没有游戏规则。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粗放建筑、应时建筑、快餐建筑,这些垃圾建筑将来只能是负担,成为留着无味,拆了可惜的“鸡肋”建筑。
建筑要讲究自己的语言,要遵循基本的建筑规律。现代建筑讲究三项原则:一、容积和空间取代体量和体块;二、规则性取代轴线对称;三、暴露材料本性,反对装饰。现在一些建筑搞没有标准、规则、不问材料本性的多元化。这不是创造而是一种设计思维的混乱。
创造是生命的灵魂,也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发展要持续不断地创造。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而不能照抄照搬。现在我们的建筑中存在大量的重复,搞复制、组合、拼凑,将西方建筑语言标签化。这种没有原创性的建筑,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现代建筑正在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窗式幕墙系统、钢结构、空间形态的创造、生态语言的运用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材料、观念给现代建筑注入了活力。
但建筑依然要注重整体环境美。中国的建筑要注意民族建筑语言的运用与发展。当代优秀建筑的共同之点都是融入传统建筑语言,与原有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更加细腻更加耐看,运用高新技术丰富建筑语言。这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建筑大师张开济有句名言:“建筑设计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个设计,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这句话在今天具有更加深切的意义。
建筑设计要强调建筑的环境、功能,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建筑,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建筑。但这种多样化的追求不能简单化,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建筑是时空的标识,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尊重地方传统。现代建筑特别要注意克服“一觉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的文化茫然感。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城市相对统一的建筑文化语言,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这种特定的建筑语汇要与时俱进,但不能杂乱无章,形式与内容要完美地统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具象的历史。建筑是有生命的,由建筑构成的城市风貌也是有生命的。破坏了城市风貌,就是破坏了城市的生命。
多元化时代的建筑向何处去?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建筑师的职责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建筑师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形式的多元化需要有所制约,贵在得体,建筑要回归城市,回归建筑本质。
专家们认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建筑师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的精华。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空间的认识。中国建筑讲究“用建筑包围空间”,而西方建筑则强调“用空间包围建筑”。中国建筑师要强化中国建筑意识,在吸纳世界建筑精华的基础上,力争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为我们时代的建筑文化增添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