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7月17日电(记者谢军)上海市科委、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今天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困扰世界近一个世纪的A-1型家族性短指(趾)症基因,现已被我国科学家成功定位并克隆。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大“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贺林领衔的课题组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遗传学》杂志公布此项成果后,国际同行高度评价这一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新发现。
据介绍,人类指(趾)部骨骼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其中多指(趾)与并指(趾)较为普遍,而短指(趾)或少指(趾)则相对较少。A-1型短指(趾)症是短指(趾)症中的一种,患者中节指(趾)骨变短,并可能与这节指(趾)骨融合。自从1903年世界上第一例A-1型短指(趾)症被发现报道以来,各国科学家竞相致力于其发病机理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自1999年起,贺林领导的研究室在贵阳妇婴保健院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三个A-1短指(趾)畸形大家族系,四代同堂43人伸出的手竟然是同样一双畸形的手,比正常人手指短了几乎一节,中间指节或消失或融合在其他指节中,脚趾同样如此。科研人员采集了患者的血样,并拍摄了大部分患者的X光片。此后,贺林等科研人员将“A-1型短指(趾)症”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的特定区域,发现原是一个名叫IHH基因惹的祸———它的三个不同突变位点均能导致短指(趾)症的发生,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又成功地克隆了IHH基因。这项研究成果为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