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厅党组成员、计划处处长张家明因积劳成疾,于最近病逝,终年才49岁。
消息传出,熟悉他的人无不动容,人们怀念他,崇敬他,更痛惜他的英年早逝。
斯人虽逝,英名永存。“七一”前夕,浙江省科技厅作出决定,号召全省科技工作者向张家明同志学习。
1995年5月,浙江省45名援藏干部赴西藏那曲地区任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时任省科技厅工业处处长的张家明亦在其中。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山脉,海拔4500米,年无炎夏,日有四季,“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米饭煮不熟(水沸点低,饭烧不熟)觉也睡不好”。
张家明出任那曲地区科委主任。生活艰难尚可克服,工作中的困难难以想象。那曲缺能源,地委所在地也定时供电。可是那曲能源又极端丰富——年日照时间在2886小时以上,何不发展太阳能!
一批太阳能灯、太阳能灶被争取到了。当科委要将太阳能用具送给藏民使用时,却意外地遭到拒绝,理由竟是:太阳每天早起晚落照耀世界,已很累了,还要它照明烧饭,把太阳累坏了怎么办?
困难面前,张家明鼓励大家不要灰心,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随之他利用一切机会、场合和手段进行科普宣传,科委大门的外墙、大街的橱窗都成了科普的阵地。赛马会,藏民的盛会,张家明借此进行科普宣传,赛马会会场四周被布置成科普画廊,图文并茂的科普内容引得藏民流连忘返。谁能知道,这些深入浅出、语言俏皮的科普小品大都是张家明在油灯下亲自完成的。
那曲山高坡陡干涸缺水,无论生活用水还是庄稼浇水都要到山下的怒江去背。缺水使藏民难得洗澡。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张家明想起了80年代浙江山区推广的科技项目水锤泵——一种利用水流落差所产生的势能撞击泵体内的水锤,把水压到比落差高几倍而不需其他动力的水泵。他迅即行动,立项筹钱,购买设备,翻山越岭寻找试验地。
比如县白嘎村被选为试点,水锤泵被安装在怒江的一条支流上,他亲自主持安装调试。出水那天,白嘎村200多村民倾巢而出。张家明一声令下,进水的闸门打开,随着水锤泵的撞击声,水向高坡流去,藏民惊呼起来:“水背上来了!水背上来了!”水从出水口哗哗流进蓄水池。藏民群情振奋,他们围着水池激动地蹦跳歌舞,表达激动的情感。
为了推广水锤泵,张家明跋涉在那曲的山水间,疲劳过度加上缺乏营养,他咳血了,胸口发闷,脑袋要爆炸了一样的疼,全身上下软成了一团棉花,脸也渐渐麻木,“我连刷牙的力气都没有。”他对同事说。终于,他病倒了,人们把他送进拉萨空军医院。医生严正告诫:你再也不能回那曲了,在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的地方,你有肺水肿,会有生命危险!可他放不下水锤泵的推广。10天后,他又回到那曲。
那曲几乎没有工业,却有珍贵的冬虫夏草。如何提高冬虫夏草的产量和质量?张家明引进了四川省虫草研究所的一个项目,改变冬虫夏草生长繁殖和受菌环境以提高其质量和产量。然而藏民却有意见了,冬虫夏草是仙草啊,碰不得的。
张家明在对藏民进行宣传的同时,把四川的专家请到高原。冬虫夏草采集的日子,他和专家在试验基地的帐篷同住了一个多月,张家明成了专家的助手,成了科研的小工,每天匍匐在草地上,观察统计测量冬虫夏草。天道酬勤,他们培育的冬虫夏草产量超过基地外的一倍多。藏民又一次震惊了。
那曲有个惯例,领导家里要公费摆上水果,每天由公务员送来;领导上下班都用汽车接送。张就任那曲科委主任后,却以党组的名义废除了这两项特权。
1998年6月,张家明离任回杭州,藏民和藏族干部恋恋不舍,“你像金子一样,我们舍不得离开你啊!”一位藏族干部动情地说。
追忆张家明的为人,有一点非常突出,那就是清正廉洁。他出身贫苦,家庭负担沉重。90年代,他已是处长,管理着全省化工科技项目,手中运筹着成百上千万的经费。他是老家村里出来唯一的县处级干部,而他母亲住的却是村里最旧的破木屋。他是有名的孝子,每次回去就给母亲修补破漏的屋顶。他曾表示,待女儿大学毕业,手头宽裕一点时,给母亲建造一所新屋,然而他的这一心愿却至死未了。
去西藏前,张被下派到义乌市担任副市长。这位副市长的家,却是家徒四壁,屋里仅一床一椅一书架一古旧木箱而已。他摸着木箱子深情地说:“这是我母亲在我上大学时送给我的,是我最珍贵的家财了。”
张家明在机关有“西班牙公牛”之称,一向是个健壮的汉子,从那曲期满回杭,带回的是满身的疲惫,满脸的灰色。去年11月回老家,他悄悄地对姐姐说:“我19岁就是村里的壮劳力啊,现在只有48岁,怎么这么累?”他不知,其时癌症已经侵蚀他的肌体。
张家明匆匆走了,他把爱留在了那曲,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永远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