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

2001-08-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吴明京 我有话说

有记者在江苏一所中学采访时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一篇诗歌前提问: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只有两个女同学;喜欢散文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个人;喜欢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笔者近日在北京的街头对几位中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在被调查的5人中,特别喜欢诗歌的没有,根本不感兴趣的两人。同时他们反映,一个班50多人,特别喜欢诗歌的最多不超过四五个。诗人刘章感慨颇多:最近几年,学校搞朗诵活动,在现行的各种诗刊诗报上几乎找不到可朗诵的诗。

中学生还得懂点诗

诗歌对中学生真的可有可无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我国曾是诗和散文的大国,诗歌,造就了由简炼而产生的美的语言和无穷的诗意,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代表,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引以为豪,同时在陶冶情操完善人的知识方面对广大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他举例说杨振宁先生就认为“科学和文艺是一个钱的两面”,他自己也认为:如果一个大科学家不懂点诗歌不算一个完整的人。

北师大中文系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从编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不爱学诗为哪般

诗歌为什么在中学生中会失去受众呢?笔者采访的那几位中学生说他们也知道诗歌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自己就是不想去学。北京实验中学一王姓男生谈了一下自己不喜欢诗的原因: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所以在课余休闲放松的时候会选择一些体育运动和摇滚音乐等动感较强的方式。而北京十五中的一彭姓女生则认为现在的诗歌让人体会不到卡通,漫画一类的意境。

一些中学教师认为,现在中学教育仍然是围着高考转,有考试就要应试,高考几乎不考诗歌。受它的影响,诗歌不可能在中学教育中有多大作为。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即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仅限于一些字词填空,各段名句、分析修辞手法等,而且分数不高,一般是三至五分。考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谁肯在诗歌上大做文章?同时据笔者统计在150分的高考试卷中涉及诗歌的部分1998至1999年仅为6分,2000年为9分。江西省南康市市级骨干、连年担任中学高三毕业班语文老师的康浒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说,最近十年高考对诗歌的考试一般是要学生分析描写了什么景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什么意境,形式上比较单一。我们现行的教育忽视了对文科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学生对诗歌中的审美感觉和艺术感觉的捕捉力已严重老化。她反映说现行的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少,对老师也有一定限制。

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李道英教授分析说:现在的诗歌教育上,古典诗歌因其易读易背性还好一些,而新诗在内容形式和艺术上都不能迎合中学生的需求,切合不了他们的兴趣点。同时他说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歌教育影响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一味地要自己的孩子成为“特长生”。刘章也认为当今的新诗故作高深,让人不懂,诗作不关注现实,净是些不疼不痒的东西。诗人臧克家撰文分析认为:现在的“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而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青少年受其影响比较大。

对于人们认为教材给教师的教授有所限定一说,出版界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学教材的评价在于是否选择了文质精美、适合教育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等等,他说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好多诗歌是符合其中一些要求的,但是在适合教育及有用等方面远做得不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也觉得过去对新诗的教育有所忽视,但他同时认为现在已经有所加强。如高中语文的试验修订本就安排了新诗一单元,古诗两单元,初中也一样,三四册几乎每一单元都有一课新诗。

教学方法还需探讨

对于中学诗歌的教授方法,康浒珍老师认为存在着大中城市中学、重点中学与农村中学、普通中学的区别。前者学生视野较开阔,学校条件也较好,老师讲得会更透一些,而后者的学生素质和办学条件要差一些,所以老师讲的会粗一些。她说一般的中学基础年级和高中毕业班也有区别,前者比较流于形式,老师会让学生背一背,自己讲个大概,让学生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就算了;而后者在教学上围绕着高考考点讲的比较多。她庆幸现在的人对诗歌教育已开始有所重视,高考中诗歌的比重年年增大,比如今年就有两个古诗、一个新诗鉴赏,共有9分。从明年开始,还要增加名句填空。

李道英教授也认为:诗歌在中学的教育不在于应试不应试,而在于引导。他认为中学特别是高中,应该有鉴赏,在懂的基础上,老师应教一些方法、思路。学诗,写诗、鉴赏诗是一种“慢工夫”。要慢慢培养,不能操之过急。他同时呼吁大家应该重视起来,加强中学诗歌教育。

有记者在江苏一所中学采访时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一篇诗歌前提问: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只有两个女同学;喜欢散文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个人;喜欢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笔者近日在北京的街头对几位中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在被调查的5人中,特别喜欢诗歌的没有,根本不感兴趣的两人。同时他们反映,一个班50多人,特别喜欢诗歌的最多不超过四五个。诗人刘章感慨颇多:最近几年,学校搞朗诵活动,在现行的各种诗刊诗报上几乎找不到可朗诵的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