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矢志不移摩擦学

2001-08-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王菁华 本报记者 凌 翔 我有话说

在名不见经传的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有一位国际摩擦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杨沛然教授。杨沛然有传奇般的经历,与共和国同龄的他,没上过大学,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直接从讲师升为教授。他默默无闻,视名利淡如水,却以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赢得了无数的荣耀: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孜孜不倦求索路

成功之路,没有平坦的大道。十年动乱,破了他的大学梦。只读了一年高中的他,靠自学,学完了高中所有课程。

1975年,他在“七.二一”工人大学学习时,因才智超群,成为大学教师。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本可以圆大学梦,却阴差阳错,与大学失之交臂。波折激起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他决心直接报考硕士研究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他以考生中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1982年底,他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被分配到青岛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在教学中,他兢兢业业,孜孜不倦,1985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年底,他又以考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1989年,他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面对多种就业机会,他毅然回建工学院任教。1992年他被破格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

默默耕耘硕果丰

1989年博士毕业后,杨沛然承担了弹性力学、振动理论等本科生课程,并先后担任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行政职务,工作重点由本科教育转向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冶金部基础理论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资助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等。此外,他还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2项,由此建立的零卷吸速度热弹流润滑理论和热弹流表面凹陷的温度——粘度楔理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在国际热弹流润滑理论研究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991年,杨沛然接受了加拿大Albert大学的博士后邀请。在加拿大他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博士后研究,发表了6篇英文论文。在润滑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他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系统。他在1990年发表的广义雷诺方程至今在同类方程中仍具有最好的适应性,并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广泛采用。他与清华大学温诗铸教授的专著《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已成为国内外该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必读书,并在海外发行。他和他的研究生对应用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多重网格解法进行了重大改进,使之比国内外的同类算法快数十倍至数百倍,并且不受输入参数的限制,一举逾越了数十年来阻碍弹流理论发展的主要障碍。他的专著《流体润滑数值分析》,也是国内外该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必读书。

在世界各国弹流工作者对表面凹陷现象机理的研究中,杨教授提出的用温度-粘度楔机理是该现象的唯一正确的解释,从而圆满解决了日本Kaneta等在实验中发现的反常现象。当他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往国外著名杂志ASME时,审稿人兴奋地说:“如果这篇论文可以发表,那么所有关于润滑理论的教科书都需要重写。”这篇论文已于2001年初刊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杨沛然课题组在摩擦学权威杂志已发表英文论文4篇,全部为SCI收录。润滑理论中产生压力的效应原来为四种,温度-粘度楔效应的提出使其增加为五种,对弹流润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杨沛然成为闻名国内外的著名摩擦学学者。

桃李不言自成蹊

杨沛然教授从教26年来,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备课十分认真,即使是讲授他最为熟悉的《摩擦学》课程,每次上课之前也要备课4-5个小时。他要求每一名研究生在研究期间都要发表SCI索引的英文论文一篇,EI索引的中文论文一篇。对学生的高标准意味着导师的高付出,每一名研究生从论文的选题、攻关到最终定稿,杨教授都认真的指导。他指导的研究生郭峰、常秋英、曲十月现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老师,杨教授非常重视知识的渊博性,学生说,杨教授做报告从不带稿子,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每场不爆发十次掌声、五次大笑,不算成功。他的演讲场场爆满,偌大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窗台上都挤满了学生。

在谈及他的成功时,杨教授深情地说:“成功之路,唯勤唯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