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而言,无论走到哪里,遇上一个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老外”,已并非什么新鲜事。但倘若一个外国人能从对中文的热爱而始,潜心修习中国文化并有所造诣,则是难能可贵且不多见的。这就是夏娜丝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初识夏娜丝,是在伊斯兰堡外交圈妇女的一次聚会上。当风度翩翩的她走到我面前,用地道的中文向我打招呼时,我一时竟愣住了,不知该用英文还是中文作答。深入交谈后,我从她身上体会到了更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夏娜丝是孟加拉人,1993年她随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丈夫到了北京,一住就是六年半。丈夫忙于工作,夏娜丝闲来无事,就请了一个中国老师教她汉语。正是这个偶然的决定,使夏娜丝得以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殿堂。她学习十分刻苦,老师称她是其教过的“最优秀的两个学生之一”,以至于在几个月后,老师提出将原来80元每小时的学费降到30元,以作为对她的鼓励。如是两年,夏娜丝的中文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学好了中文,夏娜丝又开始攀登中华艺术的高峰。毛笔的握法着实让她费了不少气力,但她凭着一股韧劲,终于可以自由地运用毛笔进行艺术创作。从绢画到漆画,大大小小的作品她画了近百幅。创作中从用色到构图,她都尽量用一个外国人的意念和灵性去诠释古老的中国文化。她笔下的荷花娇媚而动人,夕阳绚丽而凄美,街景更是栩栩如生。当她把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其用色之大胆,构图之精妙,内涵之丰富,无不令我们刮目相看。夏娜丝说,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再去中国,办一个个人作品展。
几天之后,在夏娜丝的盛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她的家。与其说是家,还不如说是个小小的展览馆。大至书柜、沙发,小至镜框、茶道乃至窗帘,都是一色的中国色彩。于是我知道了她的又一个爱好:收藏。她说,在北京的时候她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潘家园。每次去都有意外的收获,家俱、桌椅、瓷器、宝刀、唐三彩、各类的摆设及一些传统的中国物件,她都一一买回家中。她不仅爱好这些物件的表面,对其来历出处也都如数家珍。数载的北京生活,她收集了大量的“中国货”,以至在离开北京时,她和丈夫不得不预定集装箱将这些瑰宝运到伊斯兰堡。
夏娜丝随丈夫走过许多地方,但她对北京的印象最为深刻。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中国人太好了!”她对北京的深情眷恋,在7月13日这天达到了高潮。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她和中国人一样欢欣鼓舞。她说,北京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且经济蓬勃发展的都市,申奥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事。
夏娜丝离开中国已两年了,除了“搓麻将”的手艺略有生疏,“中国情结”愈发刻骨铭心。她告诉我们,她的女儿正在美国学习汉语,将来她会让女儿去中国进一步钻研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
走出夏娜丝的家,我感到阵阵的自豪与激动。我们的祖国以其绚丽多姿的文化吸引并折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而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一文化必将透射出更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