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群众在他心中

2001-08-20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高友清 新华社通讯员 关明 我有话说

清江侧畔,大山腹地,官店镇山民中,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妇孺皆知,有口皆碑,他就是湖北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

(一)

官店地处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这里的八成居民是土家族人,大多数人家穷得“吊着锅儿当锣打”。

1988年,刘银昌担任镇党委书记。他一头扎进山村进行广泛调查,惊喜地发现官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54万山林、10万亩耕地,人均面积超过了江汉平原。而绝大多数山民也并不甘心总是躺在床上吃救济,他们渴望早日致富,只是苦于没有发财的门路,缺少一个能够与他们长期艰苦奋斗的引路人。他默默发誓,自己一定要当个官店5万山民信得过的引路人,和山民们一起打一场征服贫困的持久战,把官店的山林、土地资源变成财富!

“看见屋,走得哭”,“上坡坡碰鼻,下坡腿擦皮”。在山里长大的刘银昌深感道路不通、交通不便是山里人最大的疾苦。他首先带领干部群众打响了开山辟路、跨沟架桥的攻坚战。

圈儿岩三面绝壁,一面悬崖,岩上九代人都是靠一架长木梯上山和下山,被当地农民称为“圈儿岩天堑”。刘银昌下乡看到村民们在这架木梯上小心翼翼地爬上爬下,心里十分着急。

1994年秋,一场悬崖上辟路的战斗打响了。刘银昌上阵指挥,有时还和施工人员一起腰系粗绳,悬在半山腰上打炮眼。炮眼打浅了,只能炸出个白印;炮眼打深了,塞多了炸药,炸出的巨石又将垒起的石坎砸塌了。刘银昌和红沙溪村30多个村民毫不气馁,又从山下背起一块块石头,重新垒起石坎。经过两个月的艰苦鏖战,天堑终于变成了通途。

下山容易多了,但下山后迎头还得走段坎坷不平的“断头路”。这年腊月,红沙溪村的村民们向刘银昌请战:“一家留一个猪脑壳过年,卖肉凑钱也要把断头路修通!”他大受感动,二话没说,从镇物资站借来3吨炸药,一声招呼,上百名村民就跟着他上了工地。这年春节,刘银昌是在修路工地上与村民们一起度过的,施工不停,日夜苦干,一直干到正月初七,10多公里的断头路修通了。

想到昔日行路的艰难,如今下山的便捷,村民们对刘银昌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自发凑钱买来青石板,请石匠刻下《永念宏恩》的碑文。碑文写道:“此地古名圈儿岩,绝壁高峰鹰难来——赶走拦路虎,甩掉百步梯——打开圈儿岩,变为幸福台,永念工程领导刘银昌书记——”立在过去架梯的悬崖之上,被刘银昌看见,硬要村民撤掉了。

有形的石碑被撤下来,但无形的丰碑却依然耸立在山民心中!

在修路架桥的同时,刘银昌还把主要精力用在帮助群众解决吃饭问题和调整结构两件大事上。他组织村镇干部为农户送上种子、地膜和化肥,做示范,办样板,引导山民科学种田,大搞地膜玉米。仅3年时间,官店就甩掉了“救济大户”的帽子。紧随其后,刘银昌和全镇干部动心思、想办法,引导山民种烟叶、辟茶园、扩大种植名贵药材,优化农业结构,使官店山民逐渐富了起来。1993年官店告别了吃财政补贴的历史,步入湖北山区百强乡镇;1997实现了整体脱贫。

整体脱贫后,刘银昌并没有感到多么轻松。全镇依然存在622个贫困户,涉及两三千人,大多是痴呆傻,虽不到全镇农户的5%,却一直是刘银昌无法排解除祛的一块心病。他又带领干部群众打响了一场扶贫攻坚战。全镇900名干部包户扶贫,大多是一人或两人包一户,刘银昌自己挑了全镇最困难的三户。

羊角山村李增能家是官店“第一穷”,夫妻俩都是痴呆人,一家人住在茅草棚里,一日三餐架着吊壶蒸着发霉的玉米,用手抓着吃。长期不洗手洗脚,不修面剪发,蓬头垢面,形似野人。刘银昌从李增能的茅草棚中走出来,两眼泪流,对同行的干部说:“现在还有这样贫苦的农民,是我们干部的耻辱啊!”他立即买来洗衣粉、肥皂和毛巾,教李家人洗脸洗澡;召开村组党员会,带头捐资出木料,帮李家做起了简易木房;提供种子和生产资金,帮李家种上了玉米、魔芋,养了猪和羊。如今,李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屋内屋外,整洁干净;养猪种药材、玉米,家底也颇为富足。真情也能感动痴呆人。以前,李增能夫妻见了刘银昌就躲,现在则把他当作自家人了,一见他来,就高兴地喊:“刘书记又回来了!”

一番苦心,几多艰辛,官店多半贫困户已能自给自足,30多个孤寡老人进了镇福利院,以往住岩洞和茅草屋的农家都搬进了新居,有的还住上了楼房。

为了官店人早日脱贫致富,刘银昌拖化肥、运种子、送修路的炸药、雷管,8次从拖拉机、大卡车上摔下来,一次次险些丢了性命;一年穿烂四双草鞋、两双解放鞋,脚后根起了硬茧,脚背留下了厚疤;身上落下了腰疼、肩甲骨疼等病症,时常感冒发烧,要靠去痛片、消炎药来解除病痛的折磨。

(二)

“可使百姓出一身汗,莫让群众流一滴血。”刘银昌常说,修路架桥,开荒垦地,资金不足,干部组织群众与自己一起投工投劳,群众不会有太大意见;干部贪污和截留工程款、集资款,用于自己吃喝享受,最后的资金缺口靠群众填补,就是要群众流血。

镇民族中学一位教师要调到县城任教,担心调动受阻,暑假期间就向刘银昌送上1000元,被当场拒绝。刘银昌向镇教育站长询问了有关情况后,决定放行。近年来,官店的公路越修越长,农用机械也日益增多,有个部门想设卡收费。春节期间给刘银昌送上2000元过节费。事后,刘银昌将这笔钱转送给了镇老人福利院,却没有打开乱收费的大门。

他常常提醒自己,也告诫镇上的干部:“吃人家的口软,拿人家的手短。要理直气壮说话,直起腰板做人,就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在一些地方搞基础设施建设时,权力控制下的“暗箱操作”产生了不少“腐败工程”,而刘银昌主政官店13年,修公路近600公里,架桥20座,建学校教学楼、实验楼34栋,每个工程都实行“阳光操作”,没有出现一处“豆腐渣工程”。

国家要在鄂西山区投资兴建高山公路网,其中枇门路主干线有14公里穿过官店,按每公里4万元下拨了修路款,委托官店镇组织施工。刘银昌亲自察看施工路线,发现工程土方量多,石方量少,路基坡度小。根据工程的施工难度,他确定了一个合适的“标的”,以每公里2.2万元对外发包成功。在施工过程中,他一次次谢绝建筑商的吃请和送礼,对工程质量严格监管。结果,工程以高质量、低成本完成,还以节约下来的20多万元为基础,组织群众投劳,又修了总长40公里的三条村级公路。

有一年,省下达给官店一批低价化肥,镇政府也同时进了一批高价化肥,都下发给了农户。有人上告,声称刘银昌贪污过1.8万元化肥差价款。省纪委、县检察院都来了,挨家挨户对帐,最后查出他不仅没有贪污,还补给购肥的农民98元。

刘银昌不占不贪,每月工资也只有六七百元,每年却能掏出上万元扶持他人,这完全得益于有个通情达理、勤劳持家的“贤内助”。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妻子黄贤菊一人守家。他出点子,买回种子,妻子则靠乡亲们的帮忙,在30多亩耕地上种药材、魔芋、玉米,养猪,植盆景,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家庭成了他资助别人的稳定财源。

小学毕业的刘银昌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他认为山区要致富,关键要帮山民在文化上脱贫,一次次地向贫困学生伸出热情的援手。10多年来,经他扶持的特困生达43人,用到学生娃身上的钱不下4万元。干溪坪村冯克柱、冯克洪兄弟俩同时考上了建始第一高级中学,刘银昌得知冯家无钱供孩子上学后,登门造访,劝兄弟俩克服困难,上学读书,除自己捐款外,他还向县民政局反映冯家的困难,争取资助。1998年,兄弟俩同时考上了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本应高兴庆贺,可两兄弟为学费又犯愁了,他们彻夜未眠。兄对弟说:“我去打工挣钱供你读书。”弟对兄说:“你先去读大学,毕业赚钱了再供我读书。”又是刘银昌上门鼓励、资助,并向大学校方反映兄弟俩的困难,争取助学金,使冯家两兄弟得以走进大学校门,读书深造。

(三)

出于对官店5万山民的高度责任感,刘银昌对同事和干部要求高,对自己管得更严。要其他干部干的,他自己先干好。兴修公路,他先修一段作样板;包扶特困户,规定每个干部包一户,他一个包三户,啃的还是“硬骨头”;开发荒山废地,他率先扛着锄头扁担上山,和群众一样,干得一身泥巴一身汗。正因为他过得硬,同事们对他才心悦诚服。

他对干部和同事管得严,也爱得极真。镇干部全兰洲病逝后,刘银昌组织干部职工捐款2500多元,以解决全兰洲儿子上高中的学费和他住院欠下的医药费。他常对镇干部说,村干部面对面与农民打交通,为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吃了不少苦头,应给他们一定补贴。每年年关将近,全镇150多名村支书、村主任和村会计除了从村集体领取工资外,镇政府还向他们每人发400-500元的工资补贴。

永兴村村主任叶启元会做生意能赚钱,讲收入,他在村里干一年不如在外忙几天。刘银昌对村干部的真诚感动着他,他还是为村民调整结构操起心来。去年,他花8万元买来蔬菜种子和化肥,供给村民,引导大家种了500亩高山反季节蔬菜。由于价格下跌,村民亏了,他自己的投入无法收回。但他毫不气馁,今年仍带着村民们大种高山蔬菜,上市后价格大涨,村民们终于大赚了一把。

1988年以来,刘银昌先后11次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工作者,1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和今年分别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3年来,在官店版土上,新植日本落叶松等改良树种200万棵,公路伸长近600公里,全镇山民人均收入从不到300元增加到2300元,增长七八倍,全镇经济总量翻了几番。

(新华社武汉8月1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