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淡水是“生命之源”,海洋是21世纪的重要开发领域。然而,频繁发生的海洋“赤潮”浪涛尚未平息,北京各湖泊又出现“水华”现象。在日前召开的“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会议上,内地和香港的专家同时指出产生“赤潮”与“水华”的根本原因,正是人为破坏造成了水质污染。
香港特区政府为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市民的生命健康,积极为科学家提供研究经费,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编者
海味素来被人们奉为上等佳肴;然而,爱吃海产品的香港人常常受到微藻类毒素中毒的威胁。近日,就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藻类毒素研究专家、香港科技大学谢显堂教授。采访时恰逢午饭时间,于是我们边吃边谈,谢教授指着碗里的菜风趣地说:“海鲜虽好吃,可要多个心眼啊!”他首先从藻类毒素的产生说起。现在,海洋污染日渐严重,大量的污染物流入海洋。这些污染物中含有丰富的碳、磷、钾,在碳、磷、钾(化肥的三元素)的作用下,海洋中的微藻类植物迅速成长并产生毒素即微藻类毒素,形成赤潮。而在食物链下游的海洋动物在吞食海藻的同时也将毒素摄入体内,有些中毒严重而死去(这就是赤潮时大量海洋动物死去的原因),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又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因而人们在享受海产品的同时也将毒素一并吃进体内,若“吸毒”过多则会导致微藻类毒素中毒,现在已经发现的有四种中毒症状,即麻痹性中毒、失忆性中毒、腹泻性中毒和神经性中毒。谢教授告诉记者,现在每年都有人死于微藻类毒素中毒。
正因为微藻类毒素对人的生命安全有巨大的潜在性威胁,所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专家的关注。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等发达国家都公布了海产品中微藻类毒素的最大限量,并且投入了可观的研究经费;香港政府对此也很重视,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相关的科研。国内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暨南大学等研究机构也在进行研究。谢教授说,研究毒素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而目前毒素的市场价每毫克高达260万港币,只能靠自己培育含毒素的微藻类海洋植物,然后从中提取毒素,既节省了高昂的费用,又可以带来不菲的收入,从而为后来的研究提供资金保障。
提到这项研究的意义,谢教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首先,这项研究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一套微藻类毒素危险性的评估标准,政府部门就能根据这个标准对海产品进行毒素含量检查,防止毒素含量超标的海产品流入市场,以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其次,这项研究还能为个人确定一个安全剂量范围,也就是说告诉人们每公斤体重最多能含有多少毫克微藻类毒素。谢教授举了个例子,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人最多只能摄入0·5毫克的毒素,超过这个最大值就会中毒。除了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外,这项研究也有一定的经济意义。通过对微藻类植物毒素含量的检测,研究人员可以向渔民或者海洋动物养殖者发出预告,在海洋污染严重、微藻类植物毒素含量高时告诫他们不出海捕鱼或者停止给海洋动物喂食微藻,既防止海洋动物中毒而死,又能避免打捞上来的鱼等卖不出去而造成经济损失,防患于未然。谢教授对记者说,在香港他们不仅可以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经费,有些渔民和养殖业主也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他还信心十足地说,他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突破,一年后就可以基本实现上述目标。
谢教授不无忧虑地说,本世纪海洋将成为世人的开发重点,蔚蓝的大海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更严重的污染,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进食海产品,微藻类毒素中毒现象将日渐增加,因此这项研究也就更加重要、更加迫切。讲到这里,他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迫在眉睫的是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从源头上解决微藻类毒素中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