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新文明的崛起

2001-08-22 来源:光明日报 雷声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风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为标志的新文明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戏曲这个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评剧,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挑战,是生存?还是衰亡?评剧艺术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抉择。

沈阳评剧院紧紧抓住一剧之本,尤其是现代体裁的剧目创作演出,可以说是成绩卓著。从50年代的《小女婿》到60年代的《江姐》、《黛诺》,改革开放以来所创作演出的《小院风波》、《风波寡妇》、《山里人家》、《疙瘩屯》,直至最近为迎接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和第二届唐山评剧节而创作演出的《雪花飘飘》,都对我们在评剧中如何处理戏曲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发展等诸多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严格地继承固有的艺术与规范,真正发扬本剧种素有的艺术特征,依旧以评剧传统的艺术手段和表演程式作为舞台表演的外壳与基础,从戏剧的表现内容与思想深度入手,力求贴近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搏,增强舞台的信息容量,最大程度地展示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给人们从精神上的寄托到物质的追求,从思想方式到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的强烈冲击,从而再现出处于沉重的社会传统与全新生活方式的激烈碰撞中的人们心态及由此而折射出的种种生活断层,借以传达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评述及由此发出的社会理想,达到通过舞台剧演出不仅给观众以艺术享受,更力争创造出一种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间共生的心理共鸣和精神交融。这种戏剧改革精粹典型地体现在这些剧上,而这种改革的前题与基础则在于对评剧艺术自身艺术特性的全面、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现代评剧《风流寡妇》全剧着重于民族化、大众化,尤其着重于辽宁农村特定的地域个性,吸收辽宁农村的生活特质、音乐特质,借鉴姊妹艺术表现手段丰富自己,最终达到较完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地。《山里人家》从剧本到导、表、音、美等二度创作,把握现实主义的深层意蕴的开拓,把握全剧凝重、抒情、优美的风格,同时吸收了现代音乐创作的手段和技法,糅进劳动号子等音乐素材,创作了清板的女声伴唱形式,新颖别致、清淡高雅、好听好唱、耐人寻味。

回顾评剧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评剧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构成其表现形式的基本内涵是舒缓、悠长、极富抒情意味的唱腔设计和细腻、逼真、强调生活化的表演程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慢节奏的包含着必不可少的故事成分的和叙述语言,能使观众进入戏剧的特定情境而或喜或忧或愁的强调平等的戏剧主旨和格调,这样的戏剧物质与精神从客观上限定了评剧这门艺术更适宜于日常生活的种种经验,适宜叙述包括欣赏者在内的饮食男女的各种生活波澜,微妙细致的感情纠葛,以及时代的变迁在这些生活于社会最基层的人的身上,有关对他们的命运前途的影响所导致的生活情境的转换等。因而评剧裁定人物与事件的态度与方式是同大众心理相统一的。评剧审美意识的大众化使它必然从属于广阔的俗文化领域。俗文化又是新文明崛起中必不可少的基础。俗文化使得评剧表现日常生活、世俗感情得心应手。从历史上看《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无一不是生动、细致地展现了复杂的感情生活而取胜,从而赢得了相当高的赞誉。所以,评剧要突破固有的艺术模式使之焕发生机,同时又要不失传统本色。这就规定了评剧改革应该从固有的属性中寻求勃起的钥匙。反观《小院风波》、《风流寡妇》、《山里人家》、《疙瘩屯》、《雪花飘飘》的创作演出,可以清楚地按迹循踪出上述改革宗旨,使人看到评剧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