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十个问题 黎元江

2001-08-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一、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工业标准”。文化的产品和文化的服务向来就有,是按照小农经济的方法去进行还是按照工业标准的方法去生产,这就是一个分野。小规模的、零散的、没有按照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这样一个循环去生产文化产品就不属于文化产业。只有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才是文化产业。也就是要批量地、有规模地、连绵不断地去生产。这种东西我们现在有,但不多。至少我们的文艺演出还不是一个链条,它还是断裂的,这种断裂之所以能够衔接是靠政府不断地从外部注入资金,注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去帮助衔接。所以还不能算是一个产业。今后要按工业标准来进行,才能长期维持,货如轮转。

二、关于文化产业的性质

文化产业要按照工业标准来生产一系列文化产品。当然,这个文化产品的概念是从工业产品演变过来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商业产业”,现在又多了一个“文化产业”。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区分,不是说以前没有这样一个行业而现在有了,所以就多了一个新名词,它的性质绝对不是这样一种简单的行业区分,而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当文化产品从单个的、断裂的链条中产生,变为按工业标准连续不断地生产,这其实就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最重要的标志便是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以产定销”,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它的另一面就是不能大量地、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文化产品。它只是在外部资金注入的情况下才可以延续,可以发展。

现在就是要从“以产定销”变成“以销定产”,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讲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产品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当然,它的另一面可能会使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左右,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两者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调和。

因为一方面,任何商品都不应该唯利是图,文化产业更是如此。在我们国家里,当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实在不能调和的时候,就要保证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有资金,社会有资金,因而也可以从这个链条当中挑出一部分产品,用“以产定销”的办法来生产。

三、关于文化产业的结构

文化产业是由很多种产品构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它们又是可以彼此相加形成的一种结构。就以广州为例,我们已经成立了报业集团,我们还将成立广电集团,第三个也许还有出版集团,第四个就是成立发行集团,第五个是文娱集团,本来应分娱乐集团和文博集团,但是文博比较大,把它简单地变成产业的一个部分,不太容易被接受。而且从文化事业来说,一部分可以完全靠市场,一部分不可以完全靠市场,一部分是半靠政府半靠市场。我们的任务首先要把那些不走向市场就不可以持续发展的部分拿出来。上述五个集团都是传媒集团。如果再往前延伸,可以继续包括第六个集团,即科研集团。所谓科研集团不是一种纯理论的科研,而是一种能够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性的智力服务集团。第七是教育集团。这种集团不是承担国民义务教育的职能,而是国民义务教育之外的那种收费教育。第八是医疗集团。即在社会福利型的国民保健服务体系之外,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医疗保健服务的那种服务集团。第九是旅游集团,也可叫旅业集团。总之,前五个是比较典型的传媒集团,后四个则可以称为泛文化集团。在实践中,我们不一定急于组建包罗万象的集团,但一定要注意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从目前的实践看,前五个传媒集团的结合已经开始付诸实施,例如上海把文化娱乐和广播电视集成“文广集团”。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也正受到鼓励,可以联合起来,组成新闻集团。当然,文化产业结构还可以分得细些。结构当中又有结构。

四、关于文化产业的规模

产业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广州文化产业的近期、中期目标应该做到多大,完全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珠江三角洲,或是广东消费市场的规模。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有3800万人口,广东省有7000万人口,整个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是9000亿。如果再考虑到人均的产值、人均的收入、人均的存款,可以说广东有一个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市场。因此,应该相应地有一个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群在这个地区出现。特别是由于广东的文化消费圈是处在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里头,即隶属于同一个省来管理,市场的纵深将不会逊色于国内任何一处地方。广州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其直接有效的腹地大于北京和上海,故其文化产业规模应该不低于这些城市。

那么具体目标应该是什么呢?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里我们有可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呢?这里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规模。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里,在资产上,广州的文化产业要达到50个亿到200个亿。第二个阶段是产值规模。在产值方面达到50到200个亿。第三个阶段是利润规模。努力达到利润50到200个亿。第四个阶段是税收规模。要达到50个亿以上的上缴税收,真正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广州本田汽车去年纳税10个亿,一个汽车厂超过我们整个行业,将来30万辆车就是100个亿,我们的文化产业也要有这么一个规模,社会才会另眼相看。

五、关于文化产业的纽带

文化产业包括不同的结构成份,这些结构成份要由一条纽带来维持。所谓“纽带”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行政的,一种是资本的。下个行政命令,划拨到一起,这是一种行政的纽带。这种行政纽带很有效,但从长远来讲,不一定稳固。

还有一种是以资本为纽带,这种纽带维系的产业结构成本会高一些,速度也会慢一些,但比较稳固。一旦形成了资本纽带就不容易拆开。从长远来说,上述两种纽带将会并存。但行政纽带应更多地用于资产整合的启动阶段,资本纽带则应更多地用于长远发展。

六、关于文化产业的孵化

从一种事业转变成一种产业需要一个孵化过程。我们现在的思路是:以政府行为去培育文化事业的优势部分,即用传统的政府行为去培育文化事业当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优势部分,然后把它们逐步推向市场。一旦获得成功,就用市场行为将这些部分纳入文化产业市场运行的链条。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积少成多,最终形成文化产业运作的链条。现在我们很多文化单位的运作,文化作品的生产基本上是用事业运营的方式,政府出钱、出人来支持的。对此,我们先不用急着统统将其纳入产业。要看情况,有市场前景的,优先培育,优先把他们纳入市场体系,变成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反之,则让它仍然留在文化事业的范围里,慢慢培育。

用政府行为培育文化产业的好处是:在开始时观念层面上不会遇到太多的阻力。现在一说走向市场大家就有意见:“政府不能撒手不管”,“要我们走向市场,可我们跟外国不一样”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实际问题,市场不是想去就去的,要尽量做到先包装好,投入运行,在市场上成熟了再把它纳入到文化产业里面。要进可攻退可守,不成熟的先让它继续当事业单位,成熟的才进来。特别是有些硬件投资很大,需要政府长期给钱的,还是让它在外面先呆着,等条件成熟了,再把它列入企业。当然有些条件好的也可以先做,不必每件事都“不见兔子不撒鹰”。所以要有一个孵化器。孵化好了就把它投入到产业当中去,否则就先把它放回冰箱。

七、关于文化产业的聚合

关于资本,有资本积累,也有资本积聚。资本积累就是一个企业自己赚了钱,不用于消费,而是重新投入扩大再生产,在再生产当中不断增加资本的数量,这叫资本的积累。

另一种叫资本的积聚,就是一个企业不光是从自己赚的钱里面增加再生产的本金,而且同其他企业合资合营,引进外来资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融资,增加资本金。产业的聚合是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靠自己一点一点攒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跨越式的发展。

聚合的办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横向联合,一种是纵向相加。横向联合就是几个不同的企业联合起来,横向的联合一定要有一个核心,广州文化产业要迅速地聚合,首先要选定一个基地、一个核心,否则,平起平坐地把几个单位扭在一起,做起来不容易协调。一定要有一个核心,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行政划拨,而是一种资产纽带的统一。平起平坐的联合成本低,见效也快,但成功率不会太高。以一个核心纵向地吸引其他内容,成本可能会高一些,见效会慢一些,但成功率会比较高。不要简单地粘合在一起,最好是有资产的纽带,有资产的置换。有时候利用一些优势部门去吸收其他产业是事半功倍的。

八、关于文化产业的投资

目前的投资形成和途径无非是一元化和多元化。所谓一元化就是单纯的政府投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元化就是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我们已经经历了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过程,实际上现在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已经远远不限于政府了,已经是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各方面投入都有了。但是下一步的发展将会从那种原始的、自发的多元化投入,慢慢地逐步走向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投入,这是我们期望的一个途径。以前光是政府投入,资金太少,现在多元化投入又有点乱,不规范。将来我们要尽可能建立一种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既让他投资,也让他得益,同时该负的社会责任要负,该负的政治责任要负,投入和产出,投资和回报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不是靠关系,靠两个人拍肩膀。

九、关于文化产业的管理

文化产业的管理当然是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来进行。就规范市场,维护国家安全,保护民族文化这一点来讲,政府的管理职能只能加强。但这种加强不是那种官僚主义的加强,也不是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加强,更不是那种以权谋私的加强,而是管理法规和管理体制的加强。同时在管理体制上必须从一开始就明确管理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发展,是为了有序发展,只有有序地发展才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通俗地说就是管理要管活,不要管死。

十、关于文化产业的硬件

文化产业如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建设一些硬件设施,这是生产软件、作品、产品的物质技术基础,所以我们要重视文化产业的硬件建设。那么我们关注的硬件建设应有哪几种呢?

第一种:传统的、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应该成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二种: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也必须高瞻远瞩地进行设计和规划,甚至是超前启动。传统的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普通人能够想到的,一般城市已经有的,我们当然一样也不能少。但光是这个不够,还必须有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文化设施。究竟它们是什么东西?可能现在一下子还说不清楚,但是应该有这样的东西。这样的文化设施可能是一种全新的高科技的文化设施,也可能是在传统的设施里运用高科技的技术。第三种:群众性的、小型的,但又是星罗棋布的、富有广州特色的文化产业硬件,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有效的支持。大型的我们不会忘记,高科技的我们也会想起,但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是那种遍布城乡、富有地方特色,但又是小型的群众性的文化产业硬件,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