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科学的、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崭新教育模式。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应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面向未来”的时间观。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不仅对学生的现在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反映在教学目标上,是要变课堂“学会”到课堂的“会学”,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其中包括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体。
面向社会的空间观。由于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素质,所以,学校教育就要实现教书育人与管理、服务、环境、活动育人的有机结合;并且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接轨;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联系。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观。学校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活动安排,也要有“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内容;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审美及劳动技能的培养。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都应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服务,真正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正确的学生观是正确教学观的基础。正确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不失主导,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承认学生是能动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差异的人;师生要通过教学媒体创造一个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都有成功和收获的体验。
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教育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差异。因而,在教育方法上要承认差别,分类指导。在教育目标上,既要培养数以千万计优秀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有文化的、合格的劳动者,培养目标要以人才的多规格,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需求。在评价学校时,不以单一的“升学率”和“中高考分数”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对学生,应把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能力、爱好、特长和个性品质”都作为评价指标,。
坚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创新教育观。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所以能否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尺度,将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